首页 > 古典言情 > 一杯浊酒饮江湖 沽酒评生

1. 第 1 章

小说:

一杯浊酒饮江湖

作者:

沽酒评生

分类:

古典言情

卷首语: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当栖霞镇的炊烟被血色染尽,当至亲的笑语化作诀别遗言,

懵懂少年,方知人间非乐土,江湖是深渊。

潜龙于渊,非为畏缩,而为藏锋守拙,于至暗时刻,养其根,立其志。

引子竹海孤碑

洪武五年,西山竹海。

残阳如血,将千竿修竹染成一片凄艳的紫金。

竹海深处,一方无字的青石碑孤寂伫立,风雨在碑上蚀出蜿蜒裂痕,如凝固的泪。这下面埋着一个曾让龙椅上的朱元璋夜不能寐的名字——汉王麾下大将,张定边。

一壶土烧浊酒,倾倒在碑前,酒液迅速渗入泥土,仿佛被这无言的天地一饮而尽。

“将军,十年了。江湖远了,故人也散了。”

说话的男子青衫陈旧,眉宇间锁着半世风霜。他身旁的女子荆钗素裙,眸光却清亮得能洞穿人心。

女子静默片刻,提壶为彼此斟满:“那年鄱阳湖火光映天,您的刀光未冷。如今万里江山姓了朱,我们却只能敬您这碗浊酒。”

男子仰头饮尽,烈酒灼过喉肠,烧起的却是半生画卷——争霸的狂澜,恩仇的快意,到最后,不过是一场空。

“半纸功名,诱尽英雄骨……争什么?都不如眼前这一壶浊酒,一个知音。”

山风骤起,竹涛呜咽,似万千亡灵同声一叹。

而他们守护的那个秘密,比前朝的宝藏更沉重。

数百里外,栖霞镇福六记包子铺的炊烟,正如同每一个平凡的黄昏一样,袅袅升起。那个名叫王同五的少年,正将一笼新出灶的包子端给客人。

他并不知道,这片江湖的风,已到了栖霞镇外,下一秒,就要吹破他眼前这来之不易的安宁。

(引子完)

第一章福六记的清晨

大明洪武五年,祥和的栖霞镇是从福六记包子铺的第一缕炊烟开始醒来的。

寅时刚过,镇子还沉浸在青灰色的晨曦里,唯有镇东头这间不大的铺子,已然灯火通明。蒸笼摞得老高,白色的水汽汹涌而出,裹挟着面皮与肉馅混合的浓郁香气,驱散了破晓的寒意,也唤醒了整条街巷的饥肠。

王同五用力揉着面前硕大的面团,额角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年纪虽小,但骨架匀称,手臂已有几分结实的力道,这是常年帮工和暗中习武的结果。面团在他手下听话地延展、收缩,发出富有节奏的“嘭嘭”声。

“爹,这面发得正好,油润润的。”同五抬起头,对着正在灶台前忙碌的王福六笑道。他的脸庞还带着少年的圆润,但眉宇疏朗,一双眼睛亮得惊人,仿佛盛着栖霞山清晨的露水。

王福六回过头,那张被灶火熏得黑红的脸上绽开憨厚的笑容:“咱小五的手艺,快赶上你娘了!再加把劲,今早的三十屉面,可就指望你了!”他说话间,手下不停,用一方油腻腻的汗巾擦去溅到额头的热水。老王夫妻经营这间包子铺一辈子,镇上的老老少少,没人没吃过他王福六的包子。皮薄、馅大、十八个褶儿一个不少,是实实在在的良心买卖。

同五的娘,福六嫂,正利落地将拌好的猪肉大葱馅料包进擀好的面皮里,手指翻飞间,一个个圆润饱满的包子便奇迹般地立在了笼屉上。她看着儿子,眼中是藏不住的慈爱:“慢点儿揉,别累着。一会儿忙完了,娘给你留两个最暄腾的。”

“哎,知道啦!”同五应着,手下更快了些。他喜欢这铺子里的烟火气,喜欢爹娘满足的笑容,喜欢街坊邻居端着碗来买包子时那声热络的“福六哥,老规矩,五个!”这种踏实、温暖的日子,就是他世界的全部。

天色渐亮,官道上传来了车马声和脚步声。福六记门口很快排起了小队。有赶早市的货郎,有下田的农人,也有隔壁栖霞客栈早起打尖的客人。

“同五,给我来十个包子,三个肉的,七个素的!”说话的是镇上的木匠李大叔。

“好嘞,李叔您拿好,小心烫!”同五麻利地夹起包子用荷叶包好,递过去,顺手还塞了一小撮咸菜,“这是我娘新腌的,您尝尝。”

“嘿,还是你小子会来事儿!”李大叔笑着接过,铜板叮当一声落入钱匣。

这时,一个略显肥胖的身影旋风般冲了进来,人未到声先至:“王叔!福六婶!小五!快快快,猪肉大葱的,先给我来五个,馋死我了!”来的正是同五最好的伙伴,镇西张篾匠家的二小子,张清秀。因他生得圆润,大家都叫他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