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黄忠遗愿兴汉祚,刘备立碑祭汉魂(加更求月票求追)
霍弋双手平举,十指微微颤抖。
当短刀落在霍弋掌心时,霍弋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悲伤。
不论平日里表现有多成熟,霍弋始终只是个不到十六岁的少年。
幼年丧父,幸运的遇上了黄忠这位恩师,如今却又要跟黄忠诀别。
霍弋那稚嫩的肩膀,承载了跟年龄不符的伤痛。
“你这小子。”
黄忠本想跟霍弋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类似的话语,然而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陛下,老臣有个愿望。”黄忠看向刘备,语气不似方才那般平和,多了几分正式。
刘备凛然,亦是称呼黄忠的官职:“卫将军,你说,朕听!”
黄忠看向抽泣的霍弋,徐徐而道:“老臣这一生所见,多为人间悲惨事,既有天灾,亦有人祸。”
“世道混乱,人命贱如豚犬。”
“老臣妻儿,亦是死于疫病。”
“老臣希望汉祚再兴时,能如《礼记》中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老臣亦知:大同之世,如那海旁蜃气,可望而不可及。”
“然,老臣亦希望。”
“汉祚再兴时,能距大同之世更近。”
刘备心神凛然。
大同之世。
先贤探索论证了近千年,都未能窥其一缕真意。
就如黄忠所言:大同之世,如那海旁蜃气,可望而不可及。
然而。
前途虽然艰难,总得有人去披荆斩棘。
世间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
虽然不知道未来会如何演变,但面对黄忠这临终意愿,刘备不愿有退缩之心:“卫将军宏愿,朕铭记在心。”
“朕自知德才浅薄,无法碰到那先贤描绘的大同之世。”
“然,朕可向卫将军承诺。”
“朕若能再兴汉祚,必以‘大同之世’为立国宗旨、祖宗之法,以此来鞭策后世子孙。”
“即便无法触及大同之世,亦要让子孙后世在推行国策时,能以民为本。”
刘备的声音铿锵有力。
能不能做到和愿不愿做是有本质区别的。
前者为力,后者为心。
有心无力尤可贵,有力无心人之耻。
诸葛乔亦是心神震撼。
自两千年后穿越而来的诸葛乔,见识过那一批伟大的先驱者为“大同之世”而努力。
虽然最终受限于生产力,却也迈出了大同社会的第一步。
倘若,努力能自季汉开始,那两千年后的世界是否会变得更加的璀璨耀眼?
任何的时代,都会有争权夺利。
然而生产力的提高、制度的变革,却能极大的缩小争权夺利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如那群可以封神的农业先驱者,让华夏子民不会再因为粮食缺少而饿死!
或许过个几百年,今日的豪言也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然而。
人之行事,又岂能因为大势所趋就选择放弃?
季汉的魅力,本就在于跟大势抗衡。
即便粉身碎骨,也要去争那半子的胜机。
这才有刘备,有诸葛亮,有姜维,有一大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
想到这里。
诸葛乔亦是向黄忠恭敬一礼:“老将军,晚辈能看见,未来的盛世终将如你所愿!”
“即便我们这一辈做不到,只要精神有了传承,终将会有伟大的奇才登临世间。”
黄忠抓住旗杆,徐徐起身,再次眺望天空的骄阳。
“陛下,老臣看见了!”
“伯松,小弋,不必为老夫而悲伤,老夫生而为荣,死而无憾。”
“汉祚,必兴!”
“大同,必至!”
大风骤起,汉旗飞扬。
万里晴空,忽然响起一阵惊雷,似乎是在为英魂引路。
黄忠大笑三声,响应那晴天惊雷,阖目而逝。
“卫将军,一路走好!”诸葛乔作揖、敛容。
刘备亦是作揖、敛容:“卫将军,一路走好!”
王平、马忠、陈到等城楼的将士,闻讯纷纷靠近。
卫将军黄忠应雷而逝,众将士皆是凛然。
“卫将军,一路走好!”
齐刷刷的行礼,是对逝者的尊重。
刘备看向晴空万里,令道:“传朕旨意,于长安城外咸阳原,建忠烈陵。”
“立碑刻文,以祭汉魂。”
“大汉将士,不论身在何处、亡于何方,英魂都将回归忠烈陵。”
“永世受大汉士民香火祭奠。”
“汉魂不灭,大汉不亡!”
豪言壮语,道不尽心中大志。
只听得“汉魂不灭,大汉不亡!”响彻长安城头。
君臣一心,万众之愿,再燃大汉熊熊烈火!
章武二年九月初。
卫将军黄忠长逝于长安城。
天子刘备亲拟谥号,曰:刚!
《逸周书·谥法解》有言:强毅果敢曰刚,追补前过曰刚。
以“刚”为谥号的,皆是坚毅果敢、个性刚直的人,往往是具有高尚品质和英勇行为的英雄人物才配得上“刚”字。
同月。
刘备在长安以北的咸阳原长陵祭奠汉高祖刘邦,呈请天命,勘查选址,在长陵附近选址建忠烈陵。
又令秦宓作碑文,于忠烈陵选址处立碑,祭奠阵亡的汉家英魂。
十月。
刘备在与长安众文武商议后,决定迁都长安。
遂遣使召丞相诸葛亮、太子刘禅、零陵王刘封、尚书令李严、司徒许靖入长安觐见。
诸葛乔请命为使,引王平、马忠等无当飞军将士回蜀郡。
无当飞军中,除了陇右招募的部分羌胡义从外,大部分都是南中义从。
诸葛乔中途好歹归了一次成都,这些南中义从自去年入陇右后就未归过成都。
军士亦是人,是人皆会思乡。
关中战事结束,诸葛乔自然要带无当飞军的将士返回蜀郡与乡人亲朋团聚。
阵亡的将士,诸葛乔亦要去慰问抚恤。
近半年的征战,无当飞军的将士虽然疲惫,但想到蜀郡的乡人亲朋,这些赤诚而不畏生死的健儿,仿佛忘却了疲惫。
都不用诸葛乔催促,飞军的将士自发的疾行赶路。
早一日返回蜀郡,就能早一日见到乡人亲朋!
一方喜,一方忧。
在大汉文武军民欢庆大捷的时候,自潼关返回洛阳的曹丕,却是如斗败的公鸡一般,再也没了初始的自信和得意。
自孟达督雍凉十万之众开始,曹丕在雍凉地区前前后后投入了近二十万的兵马!
最终退出关中的兵马,仅有七万余众!
两年时间,两场大战,算上战死的、伤残的、投降的、溃逃的,曹丕前前后后折损了十余万的兵马!
饶是曹操给曹丕留下了丰厚的家底,也经不住曹丕这般浪费!
如同昔日曹操在赤壁损兵折将而无法再南征荆扬外,如今的曹丕,也无力再西进雍凉了!
“刘备!”
“朕誓杀汝!”
曹丕回到宫中,气得拔剑乱砍。
往日的珠宝金玉雕木,对曹丕也无了吸引力。
即便是最宠爱的郭皇后,曹丕也感觉失去了往日的韵味。
待曹丕发泄完后,郭皇后这才令宫中内侍收拾曹丕打坏的珠宝金玉雕木。
“胜败乃兵家常事,陛下不可因此而忧心伤怀。”
“陛下正当壮年,刘备垂垂老矣,又何必跟那老卒置气?”
“刘备幼子愚钝,而平原王(曹叡)天姿秀出。”
“陛下父子可兴二世盛魏,而刘备幼子只会令权臣擅权。”
郭皇后气态雍容,言语中对曹叡多有褒赞之意。
曹丕有些意外:“皇后,平原王乃甄姬之子,伱竟会对平原王有赞誉?”
甄宓的死,郭皇后脱不了干系。
曹丕明白,曹叡也明白。
郭皇后对此亦是门儿清。
然而。
相对于这私怨,郭皇后对朝堂的局势看得更清。
曹丕虽然妻妾十余人、儿子数人,但有帝王之资的只有曹叡一人!
郭皇后如今亦无子嗣!
想要保住身份地位,仅靠美色来诱惑曹丕是远远不够的。
郭皇后需要有一个聪明睿智且又受群臣钦佩的儿子!
现生一个肯定来不及,在曹丕的几个儿子中择选一个过继是最稳妥的!
昔日曹操的原配丁夫人,就是过继曹昂为子。
若不是曹昂早逝,又哪里轮得到卞夫人当这皇太后!
郭皇后相中的,就是曹叡!
谗言害死甄宓,再过继甄宓的儿子为子,不仅将甄宓稳压一头,更能稳住皇宫的身份地位。
郭皇后的心机,远非表面伪装出来的温柔贤淑大方。
曹丕本来就对曹叡有愧疚之心,故而年初的时候就将曹叡的平原侯改为平原王。
只是碍于多方原因,迟迟未确定曹睿嫡长子的地位。
如今。
曹丕在雍凉战败,开始后悔去年的愚蠢行为了。
有曹叡这么优秀的儿子,曹丕不仅不珍惜,反而还让曹叡遭受非人折磨。
有什么事比最敬重的父亲杀了最温柔的母亲还令人崩溃的?
自甄宓被曹丕赐死,曹叡眼中就已经失去了光彩。
连母亲都保护不了,还谈什么大志?
在郭皇后的劝说下,曹丕终于下定了决心。
九月。
曹丕下诏将曹叡过继给郭皇后为子,择选有名望的大儒入平原王府,如旧日曹操的丞相军议掾高堂隆等,确定了曹叡的嫡长子地位。
同时,曹丕又下诏罪己,将雍凉战败的责任皆归罪于己,又彰表司马懿张郃的战功。
以司马懿为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以张郃为前将军,假节,统兵五万屯兵弘农郡,督潼关、华阴等地。
除此外。
曹丕又召回曹植,当着卞夫人的面,跟曹彰和曹植倾述衷肠。
又以曹植昔日七步诗为引,论述袁绍刘表败亡的原因,再论兄弟情义。
在卞夫人的见证下,曹丕折箭为誓,表示今生不会再有兄弟阋墙之事。
不论是曹彰还是曹植,都不想在封地上碌碌无为。
虽然知道曹丕并非真心而是形势所迫,但曹彰和曹植还是选择了折箭为誓,表示今生不会再跟曹丕争权。
三兄弟都很清楚,若汉魏之争魏不能胜,争权只会自取灭亡。
即便要争,也得灭了刘备再争!
曹丕遂以曹彰为并州牧,督练并州骑兵;以曹植为豫州牧,寻觅山林隐士。
这频频的举措,也让朝中的文武对大魏的未来多了信心!
战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战败后不能知耻而后勇。
雍凉战败让曹丕认清了跟刘备的差距,再次恢复了昔日魏王世子的心机手段。
在一系列稳定朝野的举措后,曹丕召来了司马懿、陈群、刘晔、贾诩。
吴质和朱铄在关中的表现太差,曹丕虽然重用二人但不再让二人谋划。
要谋划国事,依旧得司马懿、陈群、刘晔、贾诩这群曹操昔日招募的智者。
“大魏如今局势,皆是朕咎由自取。”
“朕自知才智浅薄,愿听诸君良策。”
曹丕的仪容气度少了骄矜多了谦逊。
陈群进言道:“陛下,雍凉之地本就贫瘠,即便丢了雍凉,也不会令大魏伤筋动骨。”
“大魏有青冀幽并徐兖豫司隶八州之地,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良田盐铁亦是冠绝天下。”
“九品选才逐渐深入人心,陛下只需休战养民。”
“不出三年,八州之富,将会令刘备孙权望而惊惧!”
刘晔亦道:“刘备凶强,孙权狡诈,陛下若太强势,刘备孙权只会联合以抗陛下。”
“反之,陛下若是显露颓势,刘备和孙权之间必生嫌隙。”
“我以为,可再遣使入江东,向孙权议和,破孙刘联盟。”
曹丕仔细琢磨陈群和刘晔的策略,并未立即表态,而是将目光看向了司马懿和贾诩。
司马懿沉吟片刻,道:“陛下,我的想法跟尚书令(陈群)和侍中(刘晔)大同小异。”
“如今刘备凶强,不可再与刘备交兵。”
“陛下有八州之地,只需休战养民、谨守关隘城池,就足以不战而胜!”
曹丕又将目光看向贾诩。
在方才众人讨论时,贾诩一直都在闭目养神,仿佛在神游天外。
“太尉,可有良策教朕?”曹丕虚心而问。
上回不听贾诩言,吃亏关中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