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三
林叙一直觉得,重回70年代改变的不仅是自己的人生,还有家人的人生,在他看来,自己实现梦想和家人活得幸福安宁一样重要,是一架天平的两端。
从林叙的角度看,外公外婆算是安享晚年了。
林叙读大学那时候,两位老人的身体还不错,虽说不如村里同年龄的其他人强壮,但也不是干瘦干瘦的。
家里压力小了一些之后,外公外婆就会做些好吃的来吃——主要是舍不得小舅和小舅妈,两人天天下地,没有点油水根本干不动苦力活。
后来村里分了田,林家有了自家的地,不过因为林家人口少,分到的地不算特别多,外公外婆的那点田都被小舅和舅妈干完了。
不过两人依旧没有闲着,会把家周围拾辍拾辍,除除杂草,翻地这些重活干不了,拾棉花、摘玉米这些活,两位老人都不会落空。
至于家里,干的活变少了之后,外公外婆把家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小舅和舅妈干完活回来就有饭吃。
后来林叙和林培都上了班,家里的日子更宽裕了,小舅在大队领一份工资,虽然不多,也够贴补家用了,林叙和林培还会时不时寄钱、寄东西回来。
两人的想法相当一致:家里两位老人年纪都大了,就不用再干活了。
但外公外婆确实闲不住,叫他们成天坐着或者躺着,他们只会觉得没劲儿,而且村里他们这个年纪的老年人还都在干活,看到他俩歇着,上来就是一句“你们有福哦”,这话虽然不是恶意,听着却总叫人不大舒服。
在农村,不干活确实是享福了。
两位老人倒是很明白孙辈们的想法,就是想叫他俩别那么累,活得久一些,林叙和林培还接两人去海城住了几天,两人实在不习惯城市的高楼大厦,早早就回来了。
两人被带着去看了天安门和故宫,还去看了苏州的园林,去了不少两人一辈子没去过的地方,拍了不少照片。
两人很知足了,在林叙考上大学之前,两人都没想过自己还能外出长长见识,在他们人生的大半辈子,他们体会更多的都是穷和苦。
最难熬的就是林玉文去世的那段日子。
白发人送黑发人,两人不止心疼闺女,还想不通,一口气闷在肚子里,
怎么都发不出来,只能自己暗自憋着。
虽说林叙不接工作那事已成定局,可两位老人觉得,天底下至少还有公道在吧?
在这件事上没有公道,但在其他事情上,林叙总得有属于他的公道吧?
林叙的公道很快就来了——不是谁给的,而是他自己努力去争的。
当时两位老人并不奢望林叙大富大贵、当人上人,至少他不该一辈子困在农村里,他该有更好的前途。
当时让他们高兴的是,林叙和林培两人考上大学,他们去哪儿都有人夸,俨然成了红河村名人,那时候两人也愿意出去逛逛,没事去村口溜达溜达,往桥上站站,哪里人多去哪里。
他们听人家说,林叙这交大读下来,就算将来分配得再差,也比去宁安车辆厂要好得多。
这话着实激励了两位老人。
他们没有和顾国前那一家子攀比的意思,但他们打心眼里还是希望林叙比那几个人过得更好。
到后来,两位老人也听说了顾国前过得不太好的消息,更没料到顾国前会走在他们前头。
听说了这事的后一天,两人去坟上看了林玉文,告诉了她这个消息,两人之前没和林玉文提过顾国前如何如何对林叙不好,闺女早就不在了,不能让她在底下也不得安稳。
顾国前走了这事总得通知她一声,怕她姑娘命不好,在底下又遇上顾国前一回。
虽然两位老人觉得,按理说顾国前该遇的人是王书梅,他俩一起生活的时间可比和林玉文一起长多了。
到这时候,两位老人已经彻底不在意顾国前了,两人觉得,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顾国前做了坏事,用不着他们出手,老天爷自然会把他收了。
只要林叙过得好、不伤心就行。
当然,林叙和林培每次回家都兴高采烈的,聊起工作头头是道,眼睛也是闪闪发亮,一看就是过得特别高兴。
以前林叙不爱说话,林培话多一些,而现在,两人多少都有得聊,他们聊的那些内容两位老人都听不懂,不过还是会纯粹为两人感到高兴。
到后来,林叙和林培给家里买了电视机,两位老人和他们开玩笑,问什么时候能在电视上看到他们。
外公外婆他们当然是在开玩笑,工作上,家里
人从来不会给林叙和林培任何压力,因为他们坚信,不管做什么工作,两个孩子必然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然而,在电视机安装好不久之后,某一天,两位老人就接到了林叙的通知,说自己上电视了,要他们记得看。
电视上确实有他,哪怕只是一闪而过的片段,但林叙好歹是露了正脸的。
林培的镜头不久之后也出现了,是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只是见惯了自家孙子鸡飞狗跳的样子,忽然看到这么正经的林培,两位老人都有些不适应。
但在他们心里,林培林叙两个孩子都很了不起,他们离开了家乡的小小天地,在外面闯出了一番大事业。
……
在整个红河村,林文华和郭萍夫妻俩都堪称勤奋的代表,分了田之后,两口子齐心协力把地种好,一开始是种粮,后来本地开始发展经济作物了,两人又成了最早种经济作物的那批农民。
钱赚得虽然不多,但家里孩子对他们没要求,只要把自己的日子顾好就行。
所以在后来的几年,他们把家里的房子重修了,老房子虽然也宽敞干净,可毕竟旧了些,当时建的时候地基打得不够,下雨天容易潮,有些地方还容易漏水。
宽敞一些的房子,人住着心里都亮堂些。
修房子的钱动用的是林文华夫妻俩这些年的存款,林叙和林培寄回来的钱他们一分没动。
他们村上有人说,林文华这个舅舅当得好,没照顾过林叙几年,回报倒是不少。
可事实上,连林培寄回家的钱林文华都没有动过,更遑论林叙了。
在林文华心里,他对林叙的期待和林培一样。
人家说起什么家产,什么回报,他只能说,因为他穷得什么都没有,所以不管是儿子还是外甥,他都给不了什么助力,不管是读书还是后来的工作买房,靠的都是两个孩子自己。
林文华从不在外面说自己会培养孩子这种话,因为从林叙他们复习开始,走到哪一步都是他们自己的功劳。
不过和林正祥夫妻俩的想法一样,在林叙和林培出去读书的时候,林文华从没想过他们会成为有大出息的人。
他们想的只是有出息而已,但事实上,两个孩子比他们以为的有出息得多。
林叙
告诉他们自己升上厂里总工的时候,林文华完全没多想,总工嘛,带的是个“工”字,没带上“长”字,听着也不算特别厉害。
南江造船厂,最厉害的人当然是厂长了。
他并不知道,总工和厂长差得也不算特别多,直到某一天,一辆小汽车停在他们家门口,来人想当厂里的某某干部,想叫林叙帮忙说说话。
林文华:“……”
这种事他当然是不敢答应的,他就是小老百姓,哪能决定谁在南江厂那种大单位当什么职位。
他赶紧联系上了林叙,后来才知道,林叙这个职位的分量比他想象中大得多。
他和林正祥两人还忧虑了好一阵,不知道人家怎么摸到自家门上的,也不知道自己装傻充愣会不会影响到林叙。
林叙说不会有事,他才放下了心。
他被人找上门还不止一次——林培去了研究所搞了不少年研究,后面出了点成果,就又回了学校继续当老师,至少在数院那边,他还是挺有名气的。
然后林文华就被某个亲戚找上了门。
他都不认识那个亲戚,还是林正祥和王仁凤两个人左思右想,才想到了这个人大概是林文华姑奶奶的孙子,但因为对方住在县城里,而他们家则是地道的农村人,所以两家人已经很多年不来往了。
林文华姑奶奶过世的时候,林正祥和林文华去过一次县城,那会儿还是70年代中,林家还穷着,人家是吃公粮的城里人,自然看不上村里的穷亲戚。
林正祥父子俩倒没受什么委屈,就是心里不太舒服。
反正是老一辈的交情,林文华姑奶奶去世后,林正祥和自家表弟也没了往来,再往下一辈,那更是彻底不来往了,要不是对方找上门来,林文华都不知道自家还有这么个亲戚。
对方的来意也很简洁明了——听说林培在海城大学教书,他手上肯定有入学名额,叫林培匀一个给自家儿子。
林文华:“……”
第一,这个忙他不能帮。
第二,就对方儿子这本科线都没过的分数,怎么给他塞到海城交大去?
何况对方的态度还和那时候一样,父子传承似的,好像来了乡下是纡尊降贵一样。
对方又说了,林文华不肯帮这个忙也行,他
们家可以不读这个海城大学,料想这事林培也未必能办到,他再想个容易点的,林叙不是在海城的大船厂吗?他儿子读不成大学的话,高中学历进个船厂还是绰绰有余的,就叫林叙给他家弄个国企的正式编,把位置定下来再说。
“等他将来混出头了,他会报答你的。”
林文华:“……”
这是一点付出都不肯,还给他画上大饼来了?
好在这个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王仁凤掏出把扫帚,把这人给扫了出去。
他在这胡吹大气,王仁凤好歹是长辈,他不能拿她怎么样,不过嘴上难免说两句林家人小气,连这点小忙都不肯帮。
他说一句,王仁凤的扫帚就挥得更利落,郭萍也上来帮忙,拿着鸡毛掸子对着他猛挥。
好在这人只是个相当靠不住的远房亲戚,走到哪儿都只会耽误事的那种,好歹没给家里找麻烦。
但托关系找上林家,想请他们帮帮忙的确实有好几个,尤其是小孩学相关专业的,都会来问一问报考上的问题,也有请帮忙打招呼的,对于这些要求,林叙和林培能帮则帮,至于帮不了的,两人也只能说一声无能为力。
从第一次被人找上门开始,林文华就猜到,林培和林叙在外面混得很不错,不过作为家长,他还是希望能少些麻烦上门。
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和林正祥抱怨:“爸,我还是第一次知道咱们家有那么多亲戚。”
林正祥只瞥他一眼:“不止你一个,我也是才知道咱们家有这么多亲戚。”
他们自家倒是没因为林叙林培有本事这事占到什么便宜,不过晚辈在外面有出息了,旁人待他们终归稍微客气一些。
林文华走在外面,都听有人介绍他,说他儿子在海大当老师。
他表面装得不露声色,心里其实在默默开心着。
等林文华和郭萍年纪再大一些,干不动田了,郭萍就接了点缝补的活儿来干,本地有工厂做外贸,给人家缝被套,她就接点简单的活,干得动就干,干不动就歇两天,在家看看电视什么的。
家里后来又买了台电视机,因为林文华夫妻俩和林叙外公外婆爱看的台不一样,外公外婆他们爱看戏,什么《五女拜寿》《珍珠塔》,一部接着一部看,林文华嫌这些戏节
奏太慢,等那些人唱完要老半天,他们哪有这个耐心?
他们平时干干活,偶尔去海城转一转,到了农闲时节就出去逛一逛,趁着身体好,两人想多出去逛些地方。
现在林文华和郭萍都习惯了坐火车,不像一开始那么不适应,逛的地方虽然不多,却比他们年轻时候要宽广得多——在他们年轻时候,日子过得比现在穷太多,能去趟县城都是难得的机会。
林文华也对现在的生活相当满足。
家里两位老人还健康活着,没有什么大毛病,孩子们发展也不错,主要是心情好,都在做自己爱做的事。
林文华仔细回忆了一下,家里的这些变化,大概就是从林叙和林正祥两人回红河村那天开始。
林文华本以为,没有要到工作的林叙会埋怨难过,他爸也会跟着气很久,可那天在路边上接他俩回家,林叙看起来理性又成熟,只说自己要考大学。
在林文华还年轻的时候,他绝对做不到林叙那么成熟,大概是受打击太大,整个人忽然就清醒了过来。
而从那时候开始,林叙就在和顾国前那边做切割,换成是他,他能那么果断给自己改姓吗?
基本没有那种可能。<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