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将这唯一的线索与现实世界彻底剥离,她需要一个绝对隔绝的容器。
苏晚萤想到了铅,那种致密、沉重,能屏蔽辐射的金属。
她将那根脆弱的蜡质滚筒和那张1923年的老照片小心翼翼地包裹在防潮棉絮中,一同封入一个厚重的铅盒。
最后,她将铅盒锁进了沈默遗留下来的那只最大号的解剖工具箱。
箱子冰冷的金属搭扣合拢时,发出了一声沉闷的“咔”,像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整理沈默的遗物时,她的指尖触碰到一份被单独放置的、未曾归档的尸检报告。
档案袋上用红色马克笔写着一个刺目的编号:案例89。
她抽出了里面的文件。
报告主体是对一具无名女尸的分析,死亡时间大约在三年前。
苏晚萤的目光越过常规的尸表检验,直接落在了内部解剖的结论上:“死者喉部软骨呈蜂窝状蚀变,结构完整性被破坏,但无明显外力或病理原因。此外,双侧耳道深处,检出微量非地球自然生成的硅酸盐结晶。”
这行冰冷的文字让苏晚萤的血液几乎凝固。
她仿佛看到了三年前的沈默,在解剖台的无影灯下,皱着眉,用镊子夹起那几粒比沙砾更微小的晶体,陷入了无法用已知科学去解释的困惑。
报告的最后一页,附有一行他用钢笔写下的、力透纸背的批注,字迹因为激动而显得有些潦草:“声音正在变成实体。而我们,是它的培养基。”
原来他早就触碰到了真相的边缘。
苏晚萤闭上眼,胸口一阵窒息般的疼痛。
三年前,“残响”的闭环系统尚未被激活,整个世界还维持着表面的正常。
沈默的发现,在当时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被上级判定为长期高压工作导致的“精神异常”与“臆想”,最终这份报告被封存,而他也被迫在沉默中走向死亡。
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他的声音被整个世界的“常理”捂住了。
一种冰冷的愤怒和更加坚定的决心取代了悲伤。
她站起身,开始以一种近乎偏执的冷静,清空这间公寓里所有可能发出主动声响的物件。
她砸碎了收音机,拆下门铃的电池,甚至用剪刀干脆利落地剪断了电话线和网线。
世界已经静音,但她要在这片死寂之上,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绝对纯粹的“静区”。
做完这一切,她从工具箱里取出沈默留下的几根实验室蜡棒,在客厅中央的墙壁上,以那块石板的拓扑结构为蓝本,反向推演并画下了七圈紧密相套的同心圆。
这是她从无数次信息污染的对抗中领悟到的“静音锚点阵”,理论上,它能像黑洞一样,在小范围内扭曲并吸收声波的传播路径,形成一个信息意义上的真空地带。
她的目光最后落在那盆无名草上。
它曾是沈默残响的载体,此刻叶片上的银线黯淡无光,静静地蜷缩着。
她走到花盆前,连根将它拔起,小心地清理掉根部的泥土,然后将它植入一个内壁涂满蜂蜡的陶罐中。
她凝视着那脆弱的叶片,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气声轻语:“你不是植物,你是他的回声。”
话音落下的瞬间,那细若游丝的银线竟极轻微地颤动了一下,仿佛一声跨越生死的叹息。
一切准备就绪。
苏晚萤背上一个简单的行囊,里面只放了几样东西:一把锋利的手术刀,那截断裂的紫檀木尺,最后一小截灰蓝色蜡烛,以及三公斤由焚烧厂灰烬高压制成的纸团。
她的目的地是西城区市政档案馆。
在管理员昏昏欲睡的注视下,她径直走向地下三层,那里存放着城市建设的原始图纸。
在布满灰尘的管网规划图中,她终于找到了关于“哑泉”的最初标注:一个简单的代号W0,旁边标注着“深度未知”。
备注栏里只有寥寥数语,却触目惊心:“1902年,帝国勘探队下井后全员失语,井口永久封闭。此后记录显示,该区域每隔约十年,周边地下水pH值会无预兆骤降,并伴随一次小范围的集体癔症事件。”
她用红色的记号笔,在复杂的地下管网中,标出了一条通往编号W0的最短路径。
那条路径的入口,不偏不倚,正在幸福里小区12栋的地基之下。
深夜,苏晚萤如一个幽灵,悄无声息地潜入了早已被封锁的幸福里12栋。
她绕过那些残留的斗法痕迹,直接进入了阴冷潮湿的地下室。
凭借着档案馆的图纸记忆,她撬开了角落里一块松动的混凝土地板,一个直径不足半米的圆形铸铁井盖暴露在空气中。
井盖表面锈迹斑斑,上面刻满了与石板相似的铭文,但排列方式极其混乱、层层叠叠,仿佛在漫长的岁月中被无数次地擦除又重写。
苏晚萤将那截灰蓝色蜡烛点燃,小心地置于井沿。
诡异的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