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大雪时。
前线王师捷报频频传来,各路兵马也从天下各地逐渐凝聚起来,前往古关。太子位身边的重臣也开始一波一波牵移离开云州城。
游医们是最后一批,也是唯一一批跟随太子离开的队伍。
这一年的冬天,雪很大,及膝。那高高阔阔的阁楼被大雪拥裹,白着头。
云缘与道和前些日子在湖面上布下了捉野味的陷阱,今日冒着雪过去看,里头倒真困住一只。
道和将那东西抱在怀中,两人在雪地里留下一浅一深的足迹,又被后来洋洋洒洒的雪盖住。
天山俱净。
道和与云缘到了居室时,见妙亭穿明亮的袄袍,揣着手在门口等她们。
妙亭与道和二人一合计,就将那东西烤了,要配着酒喝。
云缘正换着衣物,闻言在屏风后探出头来,道:“我喝不了酒,要喝你俩喝。”
妙亭笑盈盈地抚摸怀中的东西,那毛灰扑扑的,一双眼珠子黑黢黢地转。
“喝不了才更要喝,先慢慢练着,少饮一些,和血行气,壮神御寒,于身体也好。”
屏风后的云缘也笑,不及眼底,抖开袄袍,披在身上,手里抱着汤婆子便出来。
道和早就抱着一盏冷酒,浅浅吮吸,眼睛在妙亭与云缘的身上来回巡视,一双眼笑得都快看不见了。
她原本担心以云缘娇气的性子,会与妙亭会有不合,不想这两人除却一开始的不熟悉,后来的日子里则是一见如故,无话不谈,对彼此都颇为喜欢。
这些天里时常不是妙亭过来拉着云缘教她如何把脉,便是云缘带着妙亭出去转悠,教她打猎。
云缘打猎极好,她打猎不会用上刀箭,而是就地取材用干枯的芦苇杆,树枝,甚至于凿出来的冰都可以为她所用。
那些以往在道和看来在打猎上是一无是处的东西都被云缘使得出神入化。
妙亭也经常夸赞云缘,一来二去,她们二人便开始同出同入。
连道和人都有了被冷落的迹象。
妙亭和道和二先人喝着,妙亭微微醉了,卧倒在软垫里。
她的头枕在云缘的腿上,然后倒满一杯酒,硬是要拉着云缘一道灌。
道和见状,只是抱着酒壶乐呵呵地傻笑。
云缘一开始摆手,后来被道和妙亭追着不得抗拒,只能断断续续着被灌了三盏。然后脸红了,眼水了,神情也呆了。
道和与妙亭见状,更是笑得花枝乱颤,又哄着云缘喝了一盏,看云缘再也撑不住,红着脸晕头转向倒在桌上才作罢。
两人连饮数盏。
外边鹅毛大雪。
室内煮酒的炉子咕嘟咕嘟冒着烟。
妙亭搂着道和,她们二人将一盏盏热酒下肚。
道和的眼神更为朦胧起来。
妙亭轻拍着道和的肩膀,看小娘子水嫩嫩的眼,泛红的脸庞。
妙亭与道和太过熟悉了,她知晓道和此时还没有完全醉。往常道和喝酒到了这个地步便说不了话,脑子反应地更慢,却还是有意识。
不过这也够她看清了。
妙亭其实一点也不喜欢道和。
道和太干净了,让妙亭每每靠近她都觉得心惊与自惭形秽。
妙亭在道和耳边停下,开口轻声道:“道和,阿庆不曾教你,这是我教你的,你可看清了。”
道和眼神痴痴地,缓慢移动视线。
妙亭放开道和,室内天光正好,大雪纷飞地天地也像醉了。她望向外头,亮色的袄裙在冰天雪地中尤为醒目。
她拿着木筷,在那矮桌上打着调,开始浅浅吟唱幼时阿爹教她的歌谣。
歌声辽远清澈,一字一句地吟唱。
阁楼上有谁上来,妙亭不曾回头,步子的噔噔声像古钟声一般在阶梯上回荡。
妙亭哼完了整个歌谣,来者也站在了她的背后,他披着雪白的裘衣,戴着兜帽,挂满了一身的雪。
天地之间很静。
静地使妙亭第一次听见自己的心跳声。
她瞧着着远山雾霭,天地之间的静谧。
她问:“这一次,可事成?”
那人道,“应是会的,只要一切顺利。”
“我只要太子死,其余的人不要牵连。”
那人摘下兜帽,掸去满身的雪,一张清瘦的脸映入眼帘。
他相较三个月前瘦了很多,或者说现在是瘦骨嶙峋。
离开太子位,跟随王师北上后,他不再清俊,那个摇着羽扇的翩翩公子似乎也死在妙亭第一次见他的岁月里。
这几个月来,他们二人一直互通信件。
白衣公子伸手,从背后怀抱住妙亭。他满身的冰雪味,只有呼吸的炙热,却让妙亭僵硬着脊背。
外头突然就有了狗吠声,越来越大,站在阁楼底下接连不断地叫。冲着阁楼,冲着阁楼上的第三层,冲着那缠绵的清瘦的公子与女郎。
它是那么使劲地叫啊,听着是肝肠寸断,像是使尽了肺腑之力。
妙亭眯眼,看清了那条狗,是云缘养在身边的那只。
有三名小太监迅速闻声而来,那狗也奇怪,竟不跑,就在原地一个劲地龇牙冲着他们二人叫。
小太监们循着视线往上瞧,瞧见了白衣公子,和他怀抱着的姑娘。
竟是公子季望。
在众将相都至古关的紧要关头,他何时回来的?
小太监们不敢多想,不敢再多看,都低了头,怕冒犯了贵人,只当是贵人们的一次饮酒作乐。
那狗还在狂吠,太监们对望一眼,不知如何是好。
而后他们听到那白衣公子一声令下,冷漠开口:“就地杖杀。”
太监们遵命。
妙亭紧握着的手被季望反握住,到他强硬闯进来,十指相扣,他掌心滚烫,烫得她回了神。
她一眼就钻进了季望那双漆黑的瞳孔中,如斯冷漠,里头千里冰封,也下着大雪。
他揽住了妙亭的肩膀。
妙亭在回头的那一刹那,突然就挣脱开,她看向道和。
道和端坐着,手指紧扣着酒杯,指尖用力到发白,她面容绯红,与妙亭视线相交,早已泪流满面。
妙亭走过去,缓慢地,跪坐在道和跟前,用手掌胡乱擦着道和脸上的泪。
这个傻姑娘啊,以前总是爱在她身边一声声妙亭妙亭叫着她的名字。
她不知道,自己早已厌恶透了她。
厌恶她清清楚楚地笑,厌恶她无知无畏的表情,厌恶每一次阿庆姑姑看完道和后对自己别有深意的眼神。
阿庆知道她的出身。
但阿庆不知这其中渊源。
她是齐国人,她阿弟也是齐国人。
多少年前,齐国起兵谋反。妙亭的阿弟也参军其中。
幼时家里穷地很,阿弟又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总是吃不饱,有时候去那些富人家里捡点泔水里的菜叶米粮。
妙亭是家里最后一个得知阿弟要参军的消息。她阿娘是个跛子,那日哭着一拐一瘸跑到她跟前。
阿爹坐在门槛闷不做声。
阿弟朝她笑,笑得很甜,他面前摆着一个破碗,碗里有从乡绅家里倒出的泔水中捡来的剩饭。
那笑容在以后妙亭回忆起来,像极了道和。
阿弟说:“阿姐,反正家里穷,我去参军吧,说不定挣得一个功名,将你们都接到国都太初吃香喝辣!”
妙亭气血翻涌,头脑发晕,她强忍着怒气,咬牙切齿地训斥她面前这个小她三岁的阿弟。
“你以为功名好挣!哪个不是刀尖舔血,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如今才十三岁啊!战争之事本就是个天大的窟窿,谁都补不上的窟窿!你是不想活了吗!上赶着去送死啊!”
阿弟被吼地一抖,沉默着握紧手上的破碗。
妙亭看向她娘,想找她一块劝着。
阿娘脸上流淌着苦难,蜡黄的脸有着堆垒出的刻薄与狰狞,妙亭一时哽咽。
她听见她娘说:“可是官府今个来征兵了……”
妙亭呆滞了,猛地回头看坐在门槛上白须白发的爹。
她爹眼里,是她一辈子也不愿回想的灰败与……希冀。
妙亭拉起阿弟的手,喃喃自语说着:“走,咱们走,咱们一家人都走,去别处,去郑,燕,去可以活命的地方,走……”
可迈出步子的那刻,妙亭抬目。时值烈夏,而齐国已经三年大旱,寸草不生,黄沙漫天。
阿弟苦笑,挣脱开她:“阿姐,走不了的……三张口呢……我走了,就少了一张了,你就只用养活两张了……”
那些日子的风里裹挟黄沙,吹得天地一片昏暗。
不像如今,瑞雪兆丰年。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