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科幻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眀智

第232章 提前打个预防针

小说: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作者:

眀智

分类:

网游科幻


老槐树抽出了嫩芽,墙根下新冒出的野菜蜷着绒毛。

昨天刚下过雨,风里裹着泥腥气,一缕一缕的飘进车窗。

“吱”的一声,一辆晋M牌照的桑塔纳停在河津市文物局的楼下。

刘明下了车,庄子敬和赵修能迎下台阶。

“刘馆长,这位是赵总,你们应该见过!”

当然见过。

半个多月前,市博(运城)给他们租了一间实验室,就是王齐志和赵修能谈的。

刘明伸手握了握,语气中带着调侃:“赵总,欢迎为咱们运城的文博发展添砖加瓦,辛苦辛苦!”

赵修能也不在意,笑着回应:“秦晋一家亲嘛!”

寒喧了几句,庄子敬带着人进了会客室,赵修能敛起笑容。

干了好事,还得被人笑话?

老子干他娘……

来的稍有些早,会客室里就只有河津文化局、文物局的几位。都是老熟人,一群人挨个打招呼。

庄子敬一走,文物局的副局长半开玩笑:“刘馆长,市里能派你来,看来领导支持力度挺大啊?”

刘明笑着点头:“那当然!”

一群老陕,跑到山西来找什么窑址?

其它不说,就说开销:林林总总十多号人,吃住、油费、实验室、物料、耗材,以及征集文物和残器样本……等等等等。

刘明大致帮他们算了一下:还不到一个月,这些人已经花了一百万出头了。YC市博物馆一年的开支,也就这么多。

更有甚者:这次又从西京请来了考古队,要大范围、大规模的勘察。而且依旧是自掏腰包?

市领导一听:什么,还有这样的好事?

支持,当然要支持。哪怕是装装样子,也得派人过来转一圈……

“刘馆长,他们是搞什么的?费这么大劲又图什么?”

刘明往后靠了靠:“说是西大文保学院下属的文物修复中心,专门搞瓷器修复的。据说已经申请区一级的非遗,准备申请市一级,所以专门来学习咱们市的澄泥砚工艺。但因为文化部六月份才公布入选目录,市领导就没答应……”

“之后不知道怎么弄的,他们找到了几块细白瓷片,说是蒲州古窑烧的宋瓷。然后跑去和市里商量,说是可以帮咱们找窑址。

然后,这些人就四处转:先来的就是河津,河津没找到,又去了乡宁,之后去了永济,最后又回到了河津……”

“才区一级,咱们的澄泥砚可是国家级?”

刘明点头:“所以他们才说是要找什么宋金窑址、并要复原制瓷工艺!到时候,再拿来和咱们换。”

“领导答应了?”

“为什么不答应?”

刘明理所当然:

“自从把西坡划分给乡宁(属LF市),咱们市的制瓷历史就成了空白。真要能找到什么窑址,也别说宋朝金朝,哪怕能找到座明代的,都算得上空前绝后。到时候,公示期早过了,拿澄泥砚的技术换,不亏!”

稍一顿,他又叹口气:“但我估计吧,不是很靠谱。”

一群人齐齐点头:确实不怎么靠谱。

这些年,永济为了找珐华器窑址,把市里能转的地方全转遍了,要那么好找,早找到了。

唯一有可能的地方,也就西坡镇了。但那地方如今属LF市,那一块又是陶土矿又是紫砂器厂,更有煤矿,全是县里的支柱型产业。不可能为了一座瓷窑,全部停工。

所以在刘明看来,这伙老陕纯属钱多的扎手,白折腾。

正暗暗转念,林思成进了会客室,后面跟着王齐志和商妍。

“感谢各位领导,感谢感谢……”

相互一介绍,新来的几位都有些懵:后面的一男一女,都是西大的教授,同时也是西大重点学科带头人。

但修复中心的负责人,却是这个年轻人。等于这次的考古勘察,也是这个年轻人负责?

仔细再看:面相白净,五官俊朗,脸上还有未脱尽的绒毛。

这不就是个学生?

等介绍完:好家伙……到七月份才毕业,还真就是学生?

一群人恍然大悟:刘馆长为什么说,不是很靠谱?

但无所谓,反正花的不是自家的钱,找不到也没什么损失……

不知不觉间,心态就发生了转变。就连王齐志和商妍都能感觉得到,这些人表现出的那种轻视、随意,以及不以为然。

两人看了看林思成,又想起前几天他说的那句话:不求这些人能帮多大忙,只要不使绊子就行。

话再说直白一点:当地越不在乎,对他们越有利……

介绍了一下,一群人坐下,会议室的再次被推开。

乌乌泱泱一大群,少说也有十来位。

但有点怪:清一色的粗老爷们,面膛黝黑,皮肤粗糙,跟一群民工似的。

这又是干什么的?

正狐疑着,刘明怔愣的一下。

其他的不认识,但领头的那两位,刘明的印象不要太深。

他忙站了起来,没等林思成介绍,往前迈了两步,又主动伸出了手:“田所长,高队,我姓刘,在YC市博物馆工作……前年去西京考察学习,有幸在考古院参观过两位的考古成果……”

田杰和高章义回忆了一下,没什么印象。但两人很客气,笑着握了握手。

等人走后,旁边的几位伸着脖子瞅了瞅:“刘馆长,那两位是谁?”

刘明压低声音:“矮一点,瘦一点的是陕省考古院野外考古队的队长高章义。又高又壮,像座铁塔那位,是陕省考古院田野考古研究所的所长田杰。”

乍一听,一个队长,一个所长。但要搞清楚:这两位负责的机构,全是省字头。

众人怔了一下:意思就是,这些人,就是来找瓷窑遗址的?

问题是,只是西大二级学院下属的中心,是怎么请来的省一级的考古机构的?

更怪的是,这两位和那个年轻人,好像很熟络,有说有笑的?

特别是矮一点的那位,先笑再说话,怎么看,都透着点谦恭?

再看看林思成的年纪,一群人不由自主的就想歪了。就觉得,这年轻人的来头绝对很大。

其实他们还不知道,高章义已经不是高队长,而是高副所长。

之所以能升一级,全赖林思成:为了找张安世的墓,林思成顺便找到了三座明代郡王墓,当时带队的就是田杰和高章义。

因为有张安世家族墓群打底,功劳算是撑到了顶,所以这三座墓葬的报告文件中,林思成就没署名,让给了田杰和高章义。

高章义见了他,不谦恭才怪……

商妍领着,一行人坐到了第二排。将将坐下,又黑压压的进了一群。

有男有女,又是十多位。

刘明瞅了一眼,心中泛起一丝狐疑:感觉为首的这位,也有些面熟?

想来不认识,林思成也就没介绍,径直带到了前排。

路过田杰和高章义,一群人停了一下,相互打着招呼。当听到有人称呼“黄组长”时,刘明恍然大悟:就说怎么这么眼熟?

这位是陕省博物馆研究员,陕省考古院和文保院的专家黄智峰。具体负责的是什么组不知道,但刘明去西京学习时,在文保院听过黄智峰的讲座。

他更知道,在陕省,这位绝对是考古和文保领域的权威之一。

侧着耳朵再一听:他身后那十几位,竟然全是他负责的实验室的成员?

说直白点,黄智峰直接带来了省博的一个考古实验室。

离的不远,声音不小,都听的很清楚。一群人面面相觑:陕省省考古所探测、陕省省田野队勘察、陕省省博实验组化验。

这是什么配置?

就为了找座瓷窑遗址?

如果是省内,还多少能理解一点。问题是,这是省外,一群老陕摆这么阵仗,费这么大功夫,图什么?

就算找到了,不也是给外人做嫁衣?

转念间,有人低呼了一声:“快看,吴市长也来了?”

吴市长,河津市哪来的吴市长?

众人下意识的回过头,然后齐齐的一怔愣。

哪是河津市,这是YC市的市长……

本能的,所有人都站了起来。

男女七八位,上了主席台。

市秘书长主持,大致一介绍,下面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不是西大的瓷器修复中心寻找瓷窑遗址的协调会吗,怎么成了“西京市文化局、文物局何局长,并陕省省田野所、省考古队、省博考古研究组一行来我市考察交流”欢迎会?

本地人一头雾水,面面相觑,从西京来帮忙的则暗暗感慨。

何志刚何局长确实是来考察交流的,包括坐在会议室里的这些,只要是从陕西来的,全是考察团成员。

但来了运城后,和市领导见了个面,饭都没吃就直奔河津,那你们来运城考察,考察了个啥?

再看看下面那几排:省田野所所长,省考古队队长,省博实验室负责人,这些人来考察这很正常。但不正常的是,谁去外省考察交滚,是带整个团队的?

长眼睛的都能看得出来:这个考察交流,完全可以说是为了林思成找的这个窑址,专门找了这么个名目,成立了这么个考察团。

包括何志刚。

别说像刘明刘馆长这样的本地人,就连商妍、苏院长都觉得极不可思议:乍一看,全是林思成的熟人。而且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欠林思成不小的人情。

如果说,这几位以个人的名义来帮忙,那肯定没问题。但问题是,为了林思成的个人项目,几乎集齐了陕省最权威的考古研究部门。

甚至于副省级城市,副厅级部门的主要领导来帮忙协调,就问王齐志有没有这个能力?

林思成又是怎么办到的?

一直琢磨,直到会开完,宴席开始,他们都没想明白。

不止他们没想明白,当地的领导也没想明白:就看在场的这几家单位,就考察团这个规格,别说找座瓷窑,说找的是帝陵都没人怀疑。

问题是,这儿是山西,不是陕西。就算找到了,遗址规模再大,发现再多,他们又搬不走?

所以,他们图什么?

狐疑着,几位领导套了套何志刚的话。何志刚直言不讳:目的很简单,申遗。

但几位领导总感觉,何局长没说实话:只是西大的二级学院下属的研究机构,又不是市直机关?

人家不说,不好追着问。再者怎么想,对地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所以极为热情。

杯来盏往,宾主尽欢。

六点半开始,差不多九点才结束,何志刚压着酒量,只喝了五分。

宴席刚一散,他亲自打电话,把几个负责人叫到了房间。

秘书泡茶,王齐志发烟,何志刚亲自解释。

众人才知道,何局长把为什么把他们叫过来:保密会议。

“市文物局,文化局,以及工业局、西大,几家对于这个项目还是很重视的,领导们碰了一下头,特地委派我来和地方协调沟通,顺便把各位带过来,交给林思成,所以才有了这一次的考察交流……”

“其次,再强调一下保密性:守口如瓶,惜字如金!”

你什么都没说,让我们保密什么?

正狐疑着,王齐志递过来几份文件。

顺手翻开,苏院长和商妍愣了一下:关于“宋代卵白玉瓷器工艺复原研究”的可性行报告。

再一看署名,林思成。

不是……这都什么跟什么?

林思成来山西,是来学澄泥砚的考察技术的,对吧?

技术还没学,又开始找什么瓷窑遗址,甚至不惜搞这么大动静,专门弄了个考察团?

但弄到最后,却又要提复原古瓷工艺,还是“卵白玉”?

这都是什么驴唇不对马嘴……

正诧异间,“咯吱”的一声,林思成打开囊匣,拿出了一只碗。

王齐志言简意赅:“来,各位看一下,不过年代不用怀疑,我拿到京城做的检测:北宋仁宗时期。”

只是一眼,几个人齐齐的瞪圆了眼睛。

没看文件也就罢了,但刚刚才看过,所以,这是什么?

卵白玉?

仔细再看:薄,没比鸡蛋壳厚多少。

亮,润白莹嫩,如膏如脂,乍一看,就如煮熟后剥了壳的蛋清。

再结合王齐志刚刚说的那一句:北宋仁宗时期?<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