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我想当女官……”
“如果平时无事的时候,我自然不会中断你当女官的路……但这次情况特殊,如果我不抢着娶你,你很可能要被迫嫁给另一个人。”
“我是觉得自己能处理好,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如果我完全没办法了,其实……其实会考虑提前我们的婚事的。总之,现在都过去了,我不会嫁给顾清远,我还讹了顾家二百两银子呢,哈哈哈……”
“你还笑得出来。”
高毅无奈地刮了刮秦惜音的鼻子。
秦惜音笑道:“事情快解决了,我为什么笑不出来?高大人,这顿饭我请了,我现在可是有钱人。”
高毅放松下来,笑了笑,没说什么,默默地给秦惜音倒了一杯茶,又给她吃点心。
秦惜音随便吃了一些,就起身道:“我得回宫了。皇上说,我必须破译几个木羌族的文字,才许我继续当女官。我只有几天时间了,耽搁不得。”
高毅眉头一皱,道:“木羌族?这个民族早就灭亡了……这件事,我可能帮不上你,我也不懂木羌族的文字……”
“没关系,我可以靠自己的……”
秦惜音时间紧急,高毅就不留她了,只是帮她理了理额头的碎发,说道:“保重自己,有事记得派人传信告诉我。”
“知道了……对了,我的五十亩土地帮我租出去了吗?”
“租出去了,这点琐事我早帮你打理好了,你别操心了。”
“哦。”
秦惜音回到宫里时,已经是晚上了。
但是,她还是去集贤殿书院,研究木羌族的文字了。
这会很多学士都走了,书院里比较安静,倒适合秦惜音静静地思考。
木羌族已经灭亡几十年了,所以木羌族的话没有人会说了。
既然没有读音,只能凭借字形,去猜测那些字究竟是什么意思,难度就大了许多。
秦惜音想着,文字也是为了方便生活,才创造出来的。
如果她能了解木羌族人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常见的物品,应该可以猜出一些字的意思。
比如,木羌族人身为游牧民族,日常生活中肯定经常跟牛、马、羊打交道,还有草原、帐篷、弓箭等常见物品。她们吃的是炒米、牛羊肉、奶茶等食物,种类并不多。
所以,木羌族的文字应该没有汉字那么丰富。而他们的文字中经常重复的字,很可能就是马、牛、羊、弓、箭、雪之类的意思,可以有逻辑地去推测。
而且,游牧民族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都喜欢唱歌。她们的歌声一般都用词简单,朗朗上口,而且也是押韵的。
如果能找到木羌族的民歌,加以研究,可能可以破译更多的文字。
于是,秦惜音决定先找跟一些木羌族相关的书看一下。
这一类的书,其他学士已经整理出来了,都堆放在一起。
秦惜音就一本一本地看过去。
其中有木羌族的账本、民歌、军事部署、民俗文化、菜谱等等,内容多样。
但是,目前破译出来的文字,也只有二十多个。
秦惜音把这二十多个字代入木羌族的原文,然后去猜测其他字是什么意思,就像做填空题一样。
只是,未知的字太多了,很难猜到。
她就先研究字最少的一本书,好像是一本民谣集,里面只有十首民谣。
每一首的字都不多,很少有超过三十个字的,最少的只有十几个字。
秦惜音盯着字数最少的那首民谣看。
那首民谣是12个字,其中只有一个字是已经被破译的,就是“马”字。它的位置在第八个字。
而且,这十二个字连在一起,也没有断句,不知道具体是怎么断句的,就类似于这样:
///////马////////(不认识的字,暂时用“/”代替)
秦惜音琢磨道:“十二个字的民谣,究竟是怎么断句的?最简单的断句方式,就是四个字一句,一共4句。但是,会这么简单吗?现在不知道这首民谣具体在唱什么内容,其中的字也只认识一个,难度实在太大了……”
少数民族的歌谣,不像汉族的诗歌那样有严格的韵律形式。汉族诗歌,或五字一句,比如“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或七字一句,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早期还有四字一句的,比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注释1】
这些都有规律可循,即便是一个识字不多的人,拿到汉族的诗歌集,只要搞明白某首诗歌是几个字一句的,就很容易辨明句读。
而少数民族的诗歌,每一句都没有固定的字数,全凭他们自己的心意。这样,断句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难度大大增加。
秦惜音又盯着这首民谣看了一会,发现第二个字、第六个字、第14个字的写法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它们应该是同一个字,类似于这样:
/某///某/马/////某//(这几个相同的字,用“某”字替代,并不是说那个字是“某”的含义)
民谣一般通俗易懂,不会用太复杂的字,其中出现重复的字也属正常。
秦惜音试着在白纸上把这几个字重新排列,变成了这样:
/某//
/某/马
////
/某//
她看了一会,觉得这样断句比较合理。如果某几句诗歌里出现了相同的字,这些字的位置一般也会相同,这样比较朗朗上口,也比较好记。
比如《木兰诗》中有一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这四个短句里面,每一句都有个“我”,而且“我”字都在第二个字。
再比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每个短句里都有个“住”字,而且“住”的位置都在第二个字。
那么,这首民谣里连续出现三次的字,会是什么字呢?
会不会是“我”字?
这样会不会太简单了?
但是,现在处于假设的阶段,秦惜音决定大胆假设,那几个字就是“我”。
木羌族大部分人文化水平不高,而民谣是在民间传诵的,那用的肯定都是一些常见字,“我”字就是其中之一。
于是,她重新写下:
/我//
/我/马
////
/我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