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外,夜色阑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来自于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张继(约715——约779年)字懿孙,汉族,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到今浙江、江苏一带避乱,而张继也就在其中。
一个秋天的夜晚,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是她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随即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千年流传的小诗。
而此时的姑苏正是人间四月,春意正浓,这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都是生机勃勃,完全没有张继所写的旅愁之意。木青云一行不知不觉地已经到了这姑苏城外,看着眼前的江南春色,风光无限,心情都是大好起来。
苏小漠在车中大声说道:“恩公出口成章,刚才这一曲唱的太好了。月儿姐姐也是多才多艺,一曲箫声比这江南的风光更是好上百倍。爷爷,你说是也不是?”
苏老丈哈哈笑道:“你爷爷我可不懂公子的这些诗词歌赋,也听不懂月儿姑娘的玉箫之音,不过听起来确实舒服得很那。”
木青云赶着马车说道:“小漠姑娘过奖了。月儿的玉箫才是真正的天籁之音。对了,小漠姑娘,以后你不要再叫我恩公了,听着很是别扭,你就直呼我木青云便好。”
苏小漠闻言大声说道:“不可不可,恩公对我恩重如山,我怎么能对你直呼其名?如若恩公同意,我以后就叫你木公子可否?”
木青云哈哈笑道:“当然可以,随你怎么叫都行,但是就是不能再叫恩公了。我们这是到了苏州府了,我们脚下便是枫桥。我看今夜我们就在这姑苏城外投宿吧,你们觉得如何?月儿,你觉得呢?”
水含月在马车内轻声说道:“一切由云哥哥决定便是。”正在此时,一阵钟鼓之声传来,木青云循声望去,只见一座宏伟的寺庙就在前方不远处,钟鼓之声正是自那寺庙传来。
木青云赶着马车朝着那寺庙的方向而去。等到了寺庙之前,木青云看到正门口一个牌匾上写着“寒拾遗踪”四个鎏金大字,便对车内的水含月说道:“月儿,我们到了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了。”说完之后停下了马车,那苏小漠先跳了下来,而后扶着水含月下了马车。
水含月下车之后,看着寺庙门口的匾额问道:“云哥哥,这上面明明写的是‘寒拾遗踪’,你怎么说是寒山寺呢?”
木青云走过来扶着水含月的胳膊说道:“月儿有所不知,这‘寒拾遗踪’指的是唐代的两位高僧在这寺庙的遗迹和影响。这两位高僧一位叫寒山,另一位叫拾得,唐太宗贞观年间,两位高僧来到这里住持,因此改名为寒山寺。”
苏小漠闻言大声说道:“木公子真是无所不知啊,你若是赶考的话,定是个状元郎,月儿姐姐你说是不是?”一边说着,一边将苏老丈扶下车来。
壹零壹翻下马来后,问木青云道:“木英雄,我们今夜就在这寺庙投宿吗?”说完之后又用右手按了按胸口。
木青云扶着水含月向着山门边走边说道:“这寒山寺可是姑苏有名的古刹,我们不妨看看这里有没有可以落脚的地方。”两个人正在向前走着,突然之间山门大开,呼啦啦跑出一群年轻的尼姑和一群年轻姑娘,分作两列站在山门之前。只见她们手拿长剑,对着木青云几人怒目而视。木青云这才知道,这寒山寺如今是一个尼姑庵,看来那些年轻姑娘定是这寺内的俗家弟子。
而最后出来的是三位年纪稍长的尼姑。只见三个人站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