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林乔的论述充分证明了,林乔已经准备好了,而且准备得非常完美。
林乔分析完衡阳纺织二厂的情况,又开始讲述项目计划。
“我做这份项目计划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三点。”
“第一点是为了提升产能,第二点则是为了改善我们目前设备技术落后的情况,当然还有第三点,那就是吸收国外的技术。”
“这个项目对于我们全厂的未来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为了达到以上三个目的,我计划……”
林乔一点点讲述着方案,她的计划书立足实际,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在引进设备的过程中会产生的所有问题,林乔都考虑到了。
从如何进行技术消化,翻译获取资料,到设备调试,以及人员的分工,甚至林乔还预估了会出现的风险,以及风险的应对方案。
每一步都有理有据,且有实际的例子和数据支撑。
林乔最后到:“根据我的计划,未来我们厂子的产能将提升30%,我们的产品质量也会显著提升!”
随着林乔有逻辑,且有针对性的讲述,很多人从一开始的不屑,到最后都认真地听起来,甚至不少人都拿起笔记本记笔记。
因为林乔的这份方案做得实在是太详细,也做得太漂亮了,即使想挑刺,也得跟上林乔的思路才能挑刺。
等林乔讲完,会议室里鸦雀无声,直到技术厂长周铁山带头鼓掌。
他一向比较铁面无私,不会掺和到派系里,也最懂技术。
周铁山能认可,足以可见林乔方案的含金量,随着周铁山鼓掌,场里也陆续响起了掌声。
郑国栋的脸色变得很差,他没想到林乔做的项目书竟然是这样的,这样的好!
林乔的项目计划书深入地分析了纺织厂的情况,可以说是为衡阳防止二厂量身定制的方案,非常的具体而且十分的专业。
并且林乔提出的方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也有很强的前瞻性,综合来说,这是一份无懈可击的方案。
与之相反的是郑国栋,他的方案乍听之下会觉得很好,但是和林乔一对比,郑国栋的方案就显得有些华而不实,有些假大空了。
而且郑国栋大部分的内容都只是在吹嘘着国外的设备,具体怎么做,都是大而化之的讲解,根本不像林乔的计划,几乎每一个节点都有详细的操作说明。
郑国栋的计划书就像是一份华丽的菜单,看着好看,可是到实际操作却很抓瞎。
林乔的计划书则是像一份菜谱,还是一个经验老到的人写的菜谱,看到这份计划,就能够清晰的了解各项流程。
林乔的计划书可行性实在是太强了,也说明林乔考虑的很充分,而计划书的立足点就是可行性,没有可行性的计划书,只是空谈。
郑国栋的计划书和林乔的计划书一对比,高下立见!
郑国栋感受到赵卫国戏谑的目光,他的脸火辣辣的,怎么可能,他怎么可能输给一个丫头片子!郑国栋不甘心,冲着会议室的一个角落看过去。
那个方向坐着人事厂长张保民,张保民也是郑国栋的选票之一。
注意到郑国栋的眼神,张保民会意,装作疑惑的问道:“小林你这份报告做得倒是漂亮,只不过报告里的数据的真实性还是有待商榷。”
“比如你计划书里提到了设备投产之后,产能可以提升30%,这个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
“我们厂子是第一次引进国外设备,引进设备之后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磨合,你的这个30%是不是有些过于乐观了?”
张保民的言外之意很明显,就差直接对林乔说,林乔是不是为了获得选票夸大其词。
又是不是因为想表现出所谓的专业性,信口胡诌了一些数据,这是在质疑林乔是不是真的有真才实学,也是在质疑策划书的根本。
张保民想不到的是,他刁难的问题却正中林乔下怀,林乔还担心没有人问这个问题呢。
她辛辛苦苦做了那么多努力测算出来的数据,当然要告诉大家,其中她究竟付出了多少,这也是为自己赢得选票的手段。
林乔并不是一味地只知道干活,这些所谓工作上的套路,林乔也很懂。
所以在听到张保民的问题之后,林乔微笑道:“这次设备引进关乎到全厂的利益,我也一直将项目成功这个目标作为最高准则,因此,制定计划的时候,我会更加谨慎。”
“这份计划书的每一个字我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我的计划书里提到的所有数据,都经过了严格的测算检验,且都有事实依据。”
“这个原则在介绍计划书的时候,我就已经介绍过,不过既然张科长您问到了这个问题,我就再向您阐述一下,相关的数据是怎么测算出来的。”
林乔落落大方,不卑不亢,虽然声音不大,但是却能传到在场的所有人耳中。
“首先针对未来要引进的设备,我通过查看资料,了解到了这些设备的实际运行数据,资料有很多。”
“其中给我最大帮助的是,国际设备期刊,第36期,第56页,《关于岛国现役纺织机概览及功能阐述》这篇文章。”
“另外我也参照了我们厂现有设备的数据,您可以看一下计划书附录的具体数据表。”
“我引用的数据编号为B4831,这是我在档案室里找到的资料,如果您想看原始的资料,我也可以给您看。”
“因此根据国际期刊再结合我们厂的实际情况,我得出了具体数据。当然提升30%,这是基于我们可以充分的消化吸收技术,完成磨合期之后的稳定目标,这个在计划书上我也有所体现。”
“大家可以翻到计划书的第18页,在如何消化吸收技术这一章节中我也指了出来,并且给出了如何针对工人进行培训的方案,以便于辅助完成这一目标。”
林乔对于计划书的每个版块,每个数据都烂熟于心,根本不需要翻阅就知道计划书的内容,有理有据的反驳了质疑。
有几个人根据林乔的话去翻计划书,发现林乔说的分毫不差,这也侧面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