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其他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酷酷的橙子

第334章 亚圣孟子

小说: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作者:

酷酷的橙子

分类:

综合其他

第334章 亚圣孟子

儒家深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年,最终却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历朝历代的老百姓无不感慨万千,尤其是历代的儒家学子。

不管历朝历代的古人如何心情复杂,苏晨没有耽误大家的时间,继续接下来的直播。

“作为中国古代十圣之首的孔夫子,主播已经给出了问题的答案。”

还没等苏晨继续,不少人注意到一个问题。

王阳明:主播,十圣是什么,有老夫吗?

“十圣是指十位杰出的圣人,这十人在历史上某一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被我们后人尊称为圣人。”

十圣是中国历史上各个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后世将这些人物尊称为圣人是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的充分肯定。

他们在思想、文学、艺术、医学、科技等多个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贡献是中华文明不可多得的民族瑰宝。

“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比孔子晚了一百多年。”

“在孟子的时代,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是古代思想和文化高度繁荣的一段时期。”

“那个时期人才辈出,百家争鸣,儒家、法家、道家、名家等各家思想层出不穷,都有各自的思想和主张。”

“孟子本名孟轲,是战国时期邹国人,祖先是鲁国的贵族孟孙氏。”

“孟孙氏衰落后,一部分人迁到了邹国,孟子就在那里出生的。”

“而到了孟子这代,他们家族也没有什么贵族光环了。”

“所以,孟子其实和孔子差不多,也是一個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的人。”

“孟轲在成为孟子之前,其实也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好在有一个言传身教的母亲。”

“孟母为了给孟子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经搬了三次家。”

“从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看出,孟母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当然,孟母的教育也非常严格。”

“在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

“孟母一边织布,一边询问学习情况。”

“孟子敷衍的回答令孟母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被吓到了,连忙询问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孟母斥责孟子荒废学业,如同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从那以后再也不敢怠慢学习。”

“在母亲的影响下,孟子果然学有所成。”

“接着孟子师从孔子的孙子的弟子,子思是孔子的孙子。”

“而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下,算起来是孔子的第五代传人。”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提出了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的治国理念,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

“和孔子一样,孟子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

“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主要都是游说各国诸侯。”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孟子:我的一生都以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为己任,终于是做到了,没有让儒学在我手上没落。

孔孟,他能与孔子并列,此生无憾了。

他是孔子的忠实信徒,对孔子的崇拜是无以复加的。

自有百姓以来,未有盛于孔子的,从有人以来,还没有出现过像孔子这样的圣人。

他平生最大的志愿,就是学习孔子的儒家思想。

在他出生的时候,孔子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孔门弟子也没有活着的人了。

他为没有能成为孔子的门徒而遗憾,他只是私下得益于孔子的传人而已。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虽然不是孔子亲收的弟子,但也算是孔子的再传弟子了。

儒家发展到他的时代,已经有些没落了。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朱学派和墨家学派是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学派。

世道衰微,邪说横行,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杨朱主张个人第一,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也,这是目无君上。

墨子主张兼爱,天下同仁,不分亲疏,这是目无父母。

杨朱学派和墨家学派无父无君,和禽兽没什么两样。

杨墨之道一日不灭,孔子之道就不能兴盛。

他作为继承孔子思想的门徒,责无旁贷的要出来捍卫圣人之道。

反对杨墨,驳斥谬论,端正人心,继承孔子的事业。

在他看来,只要能以言论反对杨墨的,就是孔子的门徒。

他不仅毕生都以孔子为人生榜样,就连生活经历与孔子也非常相似。

比如他们两人都长期开门授徒,宣扬儒家学说。

君子有三乐,其一便是得天下英才而

教育之。

这种教育人才的快乐,就是拿天子之位都不换。

在从政方面,他也和孔子一样。

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够施行仁政,恢复王道。

因此,从四十岁起,他也开始了周游列国之路。

“孟子赶上了好时代,当时诸子百家争鸣。”

“儒、墨、道、名、法、农等各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政治主张。”

“他们往来于各诸侯国间,名气大、待遇高。”

“还常常受到国君的接见,有的还能得个高官做做。”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孟子开始了他的政治理想推销之路。”

“他去过齐国、魏国、宋国等很多国家,历时二十多年,见过很多国君。”

“孟子晚年时来到魏国,向魏惠王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

“魏惠王年轻的时候,干得还不错。”

“魏国在魏惠王的领导下,曾经打败过韩、赵、宋三国,迫使三国来朝拜。”

“魏惠王还是各路诸侯中第一个称王的,率领诸侯朝见过周天子。”

“不过,到了晚年,魏惠王就每况愈下了。”

“魏国东败于齐国,太子都牺牲了。”

“西边又割让给了秦国七百里土地,为了避风头,不得不把都城迁到了离秦国远一些的大梁。”

“南边又被楚国抢去了八个城池,这实在是奇耻大辱。”

“所以,孟子来魏国时,魏惠王询问孟子有没有什么富国强兵的好办法。”

“孟子很不高兴,直言不讳的指责魏惠王何必说利呢?”

“并且明确指出,上上下下都相互争着要牟利,那国家就危险了。”

“牟利确实是一些祸乱的开始,孟子给出的药方只有仁义罢了。”

“当然,孟子并不是不要功利,而是反对一开始就谈利益。”

“魏惠王听了孟子所说的,觉得很委屈,认为自己治理国家已经很讲仁义了。”

“比如,河内遭了饥荒,他就把一部分百姓迁到了河东,还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饥荒的时候,也是按同样的法子办的。”

“其他的国君,可都没有像他这么为老百姓着想的。”

“但是,他们的百姓并没有减少,他魏国的百姓也没有增加,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孟子比喻道,两军对垒,战鼓刚敲响,双方刚交战,一方就弃甲而逃。”

“有个士兵跑了一百步才停下,另一个跑了五十步才停下。”

“逃跑了五十步的人讥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行不行?”

“五十步也好,一百步也好,都是在逃跑,都是一路货色。”

“所以天下乌鸦一般黑,你魏惠王只是没有别的诸侯那么黑而已。”

“魏惠王死后,他的儿子魏襄王继位。”

“孟子对这位新君印象非常不好,言明看起来就不像是一个国君的样子。”

庄子:孟子空谈仁政治国,缺乏实际操作性,不受各诸侯王待见也是情理之中。

魏国是孟子周游列国的重要一站,这个曾经在战国中前期属于强国,可惜早已不复当年之勇。

对于孟子的到来,魏国国君魏惠王对此相当欢迎,希望孟子能帮助他实现国家复兴,并积极征求他的建议。

对此孟子的对策是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税。

并称如果做到这些,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并进一步规劝魏惠王仁者无敌。

这套理论听起来相当高明,没有任何毛病。

然而,其既没有分析出魏国为什么会从强权转向没落,更没有提出什么重振国威的实际建议。

也许对于太平盛世的守成之君还算能锦上添花,但对于正处于危机中的魏国,可谓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在战乱频繁、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仅仅只是仁政根本就不可能无敌于天下。

至于土地百里称王的,也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更强的大国所吞并。

这和商鞅见秦孝公提出的富国强兵理论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何况,魏国之前霸权时代的文武重臣也都是清一色的实干家。

所以对孟子的治国主张,魏惠王由期望转向失望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国魏国不能用其理论,孟子又尝试着周游到小国宋国去施展抱负。

孟子的大弟子就对此询问宋这样的小国,面临齐楚这样的大国夹击该如何自保。

对此孟子则认为要效仿商汤行仁政,并表示如果施行仁政则天下无敌,齐楚虽然强大也不用惧怕。

这话回答的确霸气十足,一副视强国为粪土的豪迈气概,但在现实中完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对于宋国这样的小国来说,还是苏秦、张仪那套纵横之术更有效果。

朝秦暮楚的操作虽然卑微,但对于宋国这样的小国来说却是真正生存之道。

孟子大概忘记了,宋国在春秋时期曾有个国君宋襄公,就是言必称仁义,连打仗都要讲仁义,最后战败身亡。

当时春秋的宋国国力还算尚可,尚且最后惨败告终。

战国时期已经沦落为三流国家的宋国要这么蛮干,恐怕只会死的更快。

从这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孟子的理论鄙视实用主义,推行理想主义,妄图用仁政去治理国家,而不讲究实际的对策。

这种完全没有可操作性的理论,自然会被各诸侯国国君束之高阁了。

“孟子后来又去了齐国,当时是齐宣王在位。”

“齐宣王对孟子那一套王道和仁政不感兴趣,于是推脱寡人有疾。”

“此外,齐宣王告诉孟子不喜欢儒家那一套教化百姓的先王之乐,就喜欢听世俗的靡靡之音。”

“总之,他觉得孟子说的那一套都挺好。”

“但是他这人毛病多,施行不了。”

“对这么一个不求上进的国君,孟子也有一套说辞。”

“如果有人向大王报告,我可以举起三千斤重,但是举不起一根羽毛。”

“我可以看到秋天鸟的细毛,但是看不到一车柴火,大王肯定不会相信这种鬼话。”

“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肯举。”

“看不到一车柴火,是因为不肯看。”

“不实行仁政也是一样,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当时,所有的诸侯国都在变法图强。”

“各路诸侯也都是崇尚霸道,热衷于富国强兵,开疆拓土,讲求实际功利。”

“但孟子推崇的是省刑罚、薄税赋,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仁政。”

“对于国君普遍关心的攻城略地,孟子极为反感。”

“孟子曾说善于打仗的人,要给予最重的刑罚。”

“唆使诸侯拉帮结伙打仗的,要给予次一等的刑罚。”

“强令百姓垦荒种地的,要给予再次一等的刑罚。”

“孟子主张学习尧舜禹那一套,在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根本行不通。”

“虽然政治上不是很得意,但是孟子的名气却越来越大。”

“在游历过程中,虽然孟子受到了列国的尊崇和礼遇,待遇比孔子那时候也强多了。”

“可是孟子的思想基本没有被哪个国君推行,因为实际上完全做到仁政是很难的。”

“经过二十几年的游历,没有啥实际成果。”

“于是孟子归隐故土,和弟子们著书立说,写成了《孟子》一书。”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都是出自《孟子》一书。”

“宋代大思想家朱熹把《孟子》,以及《论语》、《中庸》、《大学》并称《四书》。”

“《四书》是儒家思想的灵魂,也是科举考试必考的内容,也将孟子的地位推向了高峰。”

“孟子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开始以孔孟并称。”

“到了元朝,更是追封孟子为亚圣公,亚圣之名便成了孟子的代称。”

嬴政:孟子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以致于一生都未能施展抱负也就不足为奇了。

孟子对国君普遍缺乏应有的礼数,和国君对其的尊敬礼待形成了鲜明反差。

总体而言,各国国君对于孟子都是相当尊敬优待,即使他们对孟子的主张思想不予采纳。

比如齐宣王,拜孟子为客卿,出门时安排随从数百人,待遇是没得说了。

然而,一次齐宣王派人请孟子次日上朝议政。

孟子推说自己有病,不能上朝,结果第二天却跑去别人家里吊丧。

世人认为孟子不应该如此对待齐宣王,但孟子却压根不以为然,还认为自己才是最尊敬齐宣王的那一位,因此不必拘于小节。

此外,孟子有时面见齐宣王一言不发掉头就走,还说自己是在磨磨齐宣王的性子。

儒生认为这是孟子不畏君权、极具风骨的表现,但其实不然。

自古以来中华都是一个礼尚往来的社会,孔子本人也很重视礼。

且不说是国君,哪怕是一个对你优待尊重的普通人,也应该以礼还之。

但孟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摆出名士派头,给国君们难堪。

这也是遇上了齐宣王这样宽宏大量的国君,还有尊重士人的战国时代大背景。

要是放在他大秦,他肯定不会给孟子好果子吃。

孔子重礼,孟子好仁。

但在礼数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