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日的养护处理,水泥已经完全硬化,而今天正是检验工程的日子。通过对几种不同比例的水泥地,进行铁锤敲击,人力踩踏,和马车碾压等检验方式后,最后选出硬化效果最佳的水泥粉。
沈渺对两个年轻墨者的工作很是满意,正想夸他们几句,却发现这二人面如菜色,病恹恹的捂着肚子,脸上都带着一言难尽的表情。
他以为是二人这段时间过于辛苦,慰问几句后,想着给他们放几天假好好休息。
其中的一名墨者解释道:“沈上卿,我们无事,只是朝食用了豆菽饭,肚子有些难受。”
豆菽饭,是豆腐没被发明之前,豆子最常见的吃法,吃多了就容易胀气。王公贵族是绝不会食用这种食物,只有身份低微的平民把豆饭当做主食,因此豆饭藿羹泛指粗淡、简陋的食物
他拍了拍脑袋,豆饭食之胀气,弃之可惜,但豆腐就不一样,将豆子变成豆腐,简直就像点金术一样神奇。
而豆腐的来历和它本身一样神奇。
豆腐的发明者据说是淮南王刘安,刘安没有从前朝学到教训,年纪一大走起了秦始皇的老路,花重金招聘方士,为自己研究长生不老之术。
他难道不知道,如果世上真有长生不老之术,这江山还有你们老刘家的份儿吗?显然他也不知道,自己重金招聘而来的同样是,专坑迷信中老年人的“方士诈骗集团”。
但这些汉朝方士至少还是比秦朝的方士有节操,不仅没有诋毁老东家,反而变着法儿的讨刘安的欢心。
刘安和这些方士,在八公山上谈仙论道,著书炼丹,好不快活。一次偶然,阴差阳错用丹炉搞出了豆腐,胆大的人尝了尝味道极好,因此得以让刘安在青史上因豆腐留下了美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安确实因为豆腐这个无心之举,获得了“长生”。
沈渺当即让二人先回去休息,找来一袋子黄豆先泡上准备明天做豆腐。
一夜过后,豆子已经吸饱了水分,用石磨碾磨出浆后,用滤布将豆渣与豆浆分离。豆浆兑水倒在石锅里煮开,后面则是让豆浆凝固成豆腐的关键一步,点豆腐。
最古老的豆腐凝固剂一般有卤水、酸浆和石膏三种。
卤水就是盐卤,晒海盐留下的废料,卤水直接食用有毒,但点入豆腐却对人体无害,正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酸浆是做豆腐留下的浆水,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发酵形成酸浆,真正的原汤做原食,原理类似面肥。用酸浆做出的豆腐是最健康的,味道微酸,适合做炖菜,久炖不碎。
前两种他都没有,石膏却是现成的,做水泥刚好就需要一点熟石膏粉作为稳定剂。
取来熟石膏粉兑水调成糊,再添水稀释,待锅中的豆浆稍微冷却后,用勺子将石膏水均匀的点在豆浆里,豆腐的老嫩程度,就取决于石膏水的浓度。
重复几次后,豆浆底部慢慢出现了沉淀絮状物,轻轻搅动几下沉淀物越来越多,并逐渐聚集在一起,豆浆出现明显的分层。清中带黄的是浆水,白的则是豆花。
“哇!这,这是什么......”帮沈渺打下手的两个墨者的惊呼还没出口,就被身后一群叽叽喳喳的声音给打断了。
三人转身,循着声音的方向望去,发现背后的山坡上,正有一群孩子正偷偷围观他们做豆腐,个个盯着锅中的变化,眼瞪得溜圆嘴也张得大大的。
他们见身着宽袖长袍,头带高冠的沈渺看了过来,吓得撒腿就要跑。
沈渺叫住了他们,“你们下来。”
他们眼神闪躲,互相对视,最后还是你推我攘的走了下来。
询问后,沈渺才知道,原来这些孩子都是附近工匠的后代,看着都矮矮小小的,以为都不大,结果一问年龄普遍都是十岁朝上。
没有充足的钙和蛋白质来源的孩子,身高普遍偏低,像普通人的平均身高更是矮得离谱,难怪秦国以男子一五米作为成年的标准。
沈渺拿出一摞陶碗,往每个碗里舀了一勺豆腐,又放了酱,请这些孩子品尝。
孩子们起初有些犹豫,最后才小心翼翼的接过,尝一口后,孩子们脸上都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他们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
如果让沈渺来形容的话,就是四个字:咸香嫩滑!
这些孩子甚至顾不上烫,一口接一口,两下就把碗里豆花给吃了个干净。
沈渺微笑道:“这豆花是用来做豆腐,剩下的步骤你们可看好。”
说着拿起一个干净的竹篾,放在锅里挤压,舀出竹篾里渗出的清亮浆水。
最后将锅底剩余的豆花舀出来,倒在垫了纱布的木制方形模具里,盖上木板用重物压实,木板下不断有水渗出来。
最后沈渺总结道:“几个时辰后,豆花里面的水慢慢渗干,最后就会变成豆腐。豆腐和豆花一样能吃,豆腐和白菜不是,是和葑菜一起做汤,极为美味。”
“都看懂了吧,看会的可以自己回家做豆腐。没会的,问问已经看会的伙伴。”
身为工匠的后代,这些孩子脑子都不笨,点了点头,走之前还很乖巧的陶碗都给洗了。
做好的豆腐经过一夜的冷冻,成了冻豆腐,内里变得酥松多孔,放入白菜锅里滚一滚。
热腾腾的豆腐沾上酱,是绝佳的美味,不禁感叹:“吃了白菜冻豆腐,皇帝老儿不及吾。”①
这时,门忽然被推开了,进来一人,正是许久未见的李斯。
“沈上卿,这白菜和冻豆腐是什么?皇帝老儿又是谁呢?”
“李廷尉,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白菜就是葑菜,豆腐是用豆子做的,味道极好快来尝尝。”沈渺故意转移话题,而幸好李斯也没有继续问下去。
饭后,沈渺才知道李斯最近去了趟长安县,顺道来骊山看看他。
李斯道:“函谷关的守城官与我有些交情,他写信告诉我,几乎每天都有齐儒通过函谷关。因为上次的事情,他如今也不敢拦这些人。而这些儒生一入秦国,就直奔长安。我今日一看,这长安乡里儒生是越来越多。”
“难道这些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