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追妻啊》全本免费阅读 ggdowns.cc
林书平想写《明朝那些事儿》不能说是临时起意,而是发展计划中的一环。
鹅城临近香港,各种香港信息都能第一时间感受到。
而在这几天他购买回来的一些报纸中,就有著名小说家金庸先生投资创立的香港报纸——《明报》。
《明报》如今在香港具有很高的清誉和盛名,日销量已经超过11万份,并且增幅潜力巨大,预计明年能超过20万份,已然成为香港历史最悠久、最权威、销量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娱乐周刊之一,年盈利额破五千万。
近两年金庸还放出风声,准备联合名下出版社,成立报业集团,意图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而为了能做出漂亮的业绩,《明报》在最近开始向全球华人作者征稿,希望吸引全球华人作家投稿,基本上是来者不拒,而且只要被采纳,一概千字50稿酬起。
千字50在香港各大报业和出版社都已经算是中等实力作家的报价,更何况是《明报》,这被很多人视为金庸为数不多的一次慷慨动作了,因此这则消息一出,就吸引了全港作家的踊跃投稿,甚至吸引了一些人气作家的目光。
要知道,《明报》的专栏版在这个时代极有江湖地位。
大报低酬,仍然趋之者众。
毕竟在《明报》开专栏,是身份的象征。
而只要在《明报》开过专栏,那还怕日后赚不到钱吗?
林书平前两天也看到了这则消息。
因为意图上市,所以金庸定的要求是《明报》的盈利额度要在两年内翻一倍,也就是做到纯收入破亿港元为止,这样的话成功上市的机会才会更大一些。
而想要盈利额翻番,所需求的自然全都要是高质量稿件。
林书平看到这则消息后,当时就想凭借着自己前世常年泡在图书馆的功底,以及数不尽的小说创意,在《明报》赚取一些生活费。
但其实赚钱还是其次。
如果成功,他林书平的名气在香港文坛也能打开。
届时以点带线,结交香港一些中产人脉应该是轻而易举的。
当下的香港中低收入者月薪基本在三千元到六千元左右,而中产月薪平均在八千到一万二以上,这样的收入放在内地是碾压的,所以现阶段如果有可能,林书平还是想要通关去香港见识一番这个时代的金融港。
不过通关需要身份证明,而身份证明目前又难以解决,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逃港者。
但倘若成为《明报》的供稿作者,往来香港内地之间大概就要容易许多了。
而《明朝那些事儿》就是林书平想要供稿给《明报》的作品。
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结果,毕竟他前世是战地记者,写稿件是手到擒来,哪怕把记忆里那些顶级作品的剧情复写一遍,也未尝不可。
但类似余华和刘震云这些大佬的顶级文笔,他却是模仿不出来的。
再者说《明报》也不太接受《活着》、《一地鸡毛》这样的作品,反倒更能接受张小娴、亦舒这样的作者文笔,可关键是张小娴、亦舒现本就全都是《明报》的专栏作者,而且现在这个阶段这两位的写作高峰期已经过去,该出版的作品都出版了,留给林书平可借鉴的作品并不多。
所以他的目光就放在了90年代后的作品上面。
他日后并不打算以此为业,所以思来想去,觉得《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品就非常合适投稿《明报》。
这部作品2006年3月连载于天涯社区,作者以诙谐的文笔和写小说的思路,为广大网友们徐徐讲述了明朝年间的那些事儿,从朱元璋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横跨三百年的时间,总创作七本,每本大概三十多万字。
而《明朝那些事儿》也创下了一系列的出版神话,总销量超过一千万册,获誉无数,在2007年到2008年,连续两年获得系列畅销书第一名,该系列作品也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
前世林书平把《明朝那些事儿》翻来覆去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