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报》本部。
下午三点,时年64岁的金庸,拎着黑色公文包,来到明报大厦七楼办公室。
而此刻在办公室里,老朋友倪匡已经等候多时。
作为当代香港文坛最杰出最畅销的作家之一,倪匡如今也是香港作家协会的会长,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科幻小说卫斯理系列。
他与金庸、蔡澜、黄沾也并称为香港文化界四大才子。
而倪匡出道以来大多数的作品,不仅都在《明报》连载,也在明窗出版社出版,因此和金庸的关系很要好。
不仅如此,他还邀请亲妹妹倪亦舒为《明报》撰稿,倪亦舒就是当代大名鼎鼎的女作家亦舒。
今日倪匡来找金庸,是为了新书的事情。
他在《明报》连载的卫斯理系列之《背叛》即将完结,而新作《鬼混》仅仅只有一点想法,今日来也是为了当面跟金庸聊聊,确认一下新书创作方向。
不过他刚来没多久,就被金庸办公桌前的一份报纸吸引了。
那是前两天刚刚发布的《明报》新刊,其中除了自己的卫斯理专栏之外,他还发现了一部名叫《明朝那些事》的历史小说,就是这部小说,让他一看就是将近一个小时。
倪匡本身也是酷爱阅读武侠小说的,尤其爱读金庸笔下的小说,如果不是金庸珠玉在前,他也感觉到自己的实力,在武侠小说的创作上肯定远远不及对方,那他也不会另辟奇径,去选择创作当下市场很冷门的科幻题材。
好在这条路让他闯出了门道。
也正因为喜欢阅读武侠小说,所以他对中国各朝各代的事情门清。
但在阅读《明朝那些事》这部小说时,他竟然发现以前熟知的、陌生的明朝历史,在这部小说里竟然都被掰开揉碎的讲解,并且还是以小说创作的手法全部写出来的。
“看法新颖,笔力深厚,知识渊博,这林先生……绝对是一位历史学大佬啊!”
倪匡啧啧称奇:“怪不得《明报》最近卖脱销。”
此时金庸刚好拎着公文包进来,倪匡当即便指着报纸上的名字说道:“查大侠,这位林先生是从哪里挖来的大神?能把历史写的如此有趣而通俗易懂,这绝对不是一般作家能办得到的。”
金庸闻听此言,脸色古怪。
他把公文包放在办公桌前,心底也逐渐理解了。
此刻的倪匡,就像是自己第一次阅读到《明朝那些事》的感受一模一样,总觉得这位林先生是一位名牌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但实际上呢,不过是一位十八九岁的俊逸少年!
看着倪匡认真的态度,金庸感到好笑,“林先生并非是一位历史学的专家,而是一个内地青年,嗯,与其说是青年,不如称之谓少年,因为他才刚刚十八岁。”
倪匡满脸震惊,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报纸,久久没有言语。
“这就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金庸笑道:“这世上是不乏有真正的天才存在的,比如阿匡你,我觉得刚来香港时的你,跟这位林先生一样,学富五车,才华横溢,当年你那部《活埋》横空出世,可是震惊了整个香港文坛的。”
倪匡回过神来,连道两声惭愧。
当年他在内地犯了事儿,一路逃难到香港,原本只在一家染料厂里苟延残喘,期间听闻写文章能赚钱,于是便拿起笔来连夜向香港《真报》投稿。
结果他过硬的文笔和溢出的才华,直接被《真报》管理层看中,破格给予录用,不仅文章被采纳,也先后在《真报》任工友、校对、助理编辑、记者与政论专栏作家。
而他创作的第一部关于“土改”的小说《活埋》,在香港工商日报发表后,就名声大噪。
这也引起了金庸的注意。
两人亦师亦友的通讯了许多年,后来《明报》创刊,倪匡力挺友人,直接成为了《明报》专栏作家,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的妹妹亦舒喊来加入支持。
因此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友人。
“这一代的年轻人厉害啊!”
倪匡感慨,回忆又穿梭过去,忍不住说道:“内地那样的环境能诞生如此奇才,也不是易事。”
金庸眨眨眼:“你我都是从内地来的,特别是你,更是新中国成立后过来的,中国地大物博,像金庸与倪匡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