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第一场是八股文,考四书五经。
萧澈拿到试题后一看,顿时笑了,这题目还是蛮有意思的啊。
只见题目写的是:“子曰:君子不器。又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是一道题中难题——“矛盾题”。
在同一部《论语》中,孔子既说“君子不器”,又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极其考验考生的思辨能力与八股技巧。
不少考生甚至连破题都无从下手,更不用说是写了。但萧澈却只是微微一笑,构思片刻,便开始奋笔疾书了。
“圣人之言,若水火之不相入,而实相为用也。夫君子之心,无所不具,故不器;君子之事,有所当为,故利器。一摄其体,一达其用,岂相悖哉?……”
作为当年高考“本手、妙手”写得甚溜的萧澈,对于这种“体用”之说,那简直是顺手拈来,顺势而为。
他一气呵成,直至将一张卷子写得满满的,这才顺利收笔。
原本考三天的经义八股,他用不着半天就写完了。
写完后有些百无聊赖,再三检查无误并誊写完毕后,直接挂牌交卷,将桌板收起,拼成床板,睡大觉去了。
巡考的学政看到有考生如此轻浮,不禁为之愠怒不已。他忍不住对身边的随从道:“记下来,这个人行为不端,到时候哪怕他的卷子写得再好,也不得给高分。”
随从却很是谨慎地道:“可是,可是那考生已经竖起‘交卷’的牌子,论理,交卷后不得离场,不得喧哗,考生睡觉也在默许的范围内了。”
学政一看,果然看到萧澈的号舍已早早竖起了“交卷”的牌子。
他不禁冷笑:“这才过了多久?就交卷了?简直就是破罐子破摔,严重影响到科考的质量。”
回去跟主考官一说,没想到主考官也来兴致了,忍不住道:“要不,将他的卷子调过来看看。”
这也属于主考官的权责范围内。
于是,萧澈的卷子被呈现到了两人面前,这一看不打紧,一看之下,主考官啧啧称奇,他忍不住拍案叫绝:
“破题精当,论述恢弘,此等文章竟在半日之内就写好,简直是绝了!此子莫非文曲星下凡?实在太厉害了!”
学政不像主考官那么激动,但也暗暗稀奇起来了。
在他看来,这萧澈已经上了一定年纪,一般而言,天才的年纪都不会太大的,你不早早脱颖而出,算什么天才啊?
可偏偏这个家伙是个……嗯,老家伙!像这样的人,为何现在才冒尖呢?奇怪啊,真奇怪!
也正是此等好奇之心,他禁不住留意起萧澈来了……
第二场,考策论。
策论,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议论文,但科考的策论要求更高,考生必须就国家治理、政策制定等问题发表见解,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水平。
相比起经义八股来说,策论是更具实用性的考察,对考生的要求也更高了。
只不过,萧澈拿到考题以后,嘴角的弧度再次连AK也压不住,只见考题是:
“问: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今耕者虽众,然地方日疲,一遇水旱则流徙载道。诸生其悉陈固本足食之良策。”
题目问的是古代农业的困境,寻求解决的办法。这个考题,对于其他考生而言,不啻“天问”,毕竟,大多考生都是不事稼穑,属于五谷不分的存在。
连麦子和稗子都分不清,让他来写关于农业的策论,写出来,也只是纸上谈兵,泛泛而谈罢了。
可萧澈不一样,他可是拥有“精耕真诀”的存在,对于农业如何发展,如何趋利避害,这些方面可精的很。
于是,他再度奋笔疾书,洋洋洒洒的,数千字的策论很快就写完了。
大约两个时辰以后,挂牌,交卷。
主考官再次调取他的试卷来看,只看到萧澈就农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分别是:三元五辅。
所谓三元,即土地常新(即土地改良与施肥)、嘉种优选、水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