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我力举山河 宣蓝田

1. 第 1 章

小说:

我力举山河

作者:

宣蓝田

分类:

穿越架空

天津的冬天是缀在三场秋雨之后来的。

海河沿岸的几家文社,在霜降那日攒好场地办了一场寒花诗会,评了几个梅仙、酒仙、雅圣人。手抄的诗文漫天洒,百姓路过就抬手拾两张,回家拿给娃娃认字去。

当今朝廷大力招揽饱学之士,尤以农经、乃服、冶铸、舟车这些实用的农工技术为重。

于是,早年摇头晃脑作诗炼句的酸秀才们成了第一波的狗屁不如,带着一脑袋风花雪月上科场,半句用不上。

有的屡考不过,改行去乡间做教书先生了,凑合也能糊口。可秀才里头多的是不知变通的凿脑壳,考不上,索性破罐破摔,整日眠花宿柳写酸诗,东家西家打秋风,成了一群丢人败兴的玩意。

这两天,不抄摹诗文了,改聚众集会了,一群老大不小的男人站在临河的文社窗边,振臂高呼着:“集体户之口绝不能开!”(注释①)

“对,绝不能开!”

“昔有孟尝君养士三千,招聚诸多暴桀子弟,勾结乡痞,为祸一方——今一介小小县令竟也能养一千多门客了,把皇上威严置于何地?把我朝律法置于何地?”

“集体户绝不能开!”

“静海县令唐振之,盗君之禄,自立私党,国之大害,国之大害啊!”

……

江凛愈发觉得这士子巷不能住,每天吵吵嚷嚷,一群大老爷们大清早地站河畔吊嗓,正事不干,屁话没够,不像样。

好在他今日就要离了这地方了。

“少爷?这刀枪也要带?带上棍棒防身还不够?您带这大刀图什么啊?”

青山瞪圆了眼,手里拿着几块包袱布,本是要给少爷收拾行装的,看着这一院的刀枪棍棒弩|箭盾,愣是不知道该怎么下手。

他家少爷,好好一个神童子,体体面面的举人公子哥,怎么短短一年蹿了个头,眨眼工夫就变成了个虎彪彪的武夫!

近些时更是书也不念了,在打铁铺里拜了个师傅,学了一阵子打铁,做出来四五把机弩。那玩意看着不大,实则连榆树树干都能扎透三分,少爷天天端着把玩。

家里老吴头见识广,唏嘘说少爷这是要成才了,自古大学问人总会有些不寻常的怪癖——少爷不过是弃文从武,不过是喜欢玩两把杀器,不过是爱关起门来自言自语罢了,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

吴伯让他闭紧嘴巴,切勿私下里絮叨,别耽误少爷成才。

他家少爷有才能,有大能,青山从没怀疑过这一点。只是这“伯乐”等得有点久。

前日,少爷受静海县令唐大人所邀,上门作客,这是多大的美事。

可少爷收着了帖子,不说赶紧上街给县令大人家备礼,他竟把这些刀枪棍棒弩|箭盾全拾掇出来了,眼看着把院里两个武器架都搬空了。

这是上门作客的,还是过去干仗寻仇的啊?

青山两片眼皮蹦得欢快。

看少爷目光果决的样子,哪有半点商量的余地?只好小心翼翼地把大刀拿布缠了,棍棒伪装成扁担,短剑和机弩往被褥里边塞,藏得严严实实的,一条缝也不敢漏。

再回头一看地上剩下的手斧、爪钩和双锏,青山真是欲哭无泪,索性全扛起来往车上一堆,破罐破摔了。

只盼县令老爷肚量大,能容得下一个满是杀心的门客吧。

江凛穿戴利落,回头瞧了瞧这住了一年的小院,朗笑了声:“吴伯,我和青山先走一步,你把院子卖出去之后,追去县衙门找我就行。”

他难得穿这样好的衣料子,骑装挺括,整个人愈发显得神采英拔,目光与眉心三处好像燃着一把雄心勃勃的火,依稀能看到老爷昔年的影子了。

可火烧太旺,强极则辱,慧极必伤,未必是好事啊。

老仆心生唏嘘,叮嘱了两句天寒加衣,才说起心里话。

“少爷初去县衙,不要与人生龃龉,莫管闲事,勿争口舌,且低下身段和老人们学学如何说话做事。”

青山插话道:“嗐,少爷这脾气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跟人争过口舌?少爷可是举人,说话做事还能差分寸?吴伯你就放心吧啊,我给您看好了少爷,安安妥妥等着您来。”

江凛叫他俩说乐了,笑道:“您也保重身体,这院子要是不好脱手,就交给牙行代管吧,赁出去收点租子也行。”

吴伯摇摇头:“怎会不好脱手?少爷不知道,这士子巷多的是人想住进来,昨儿我才把布告贴出来,就有两个路人打问价钱,只是咱们卖得急,没空筛拣买主,怕是卖不了好价啊。”

江凛抬脚要踏上马镫时,听见这话又折身,几个大步回了门前。

他抄起打炭池边上立着的铁锹,锹头一转,拿裹着锹杆防硌手的包布头作笔,饱蘸一笔炭泥浆,往院墙上写字。

这用来烧火的炭泥浆稠得像墨,“大笔”一挥上了墙。

——去岁京畿府乡试第二十名举子,得皇上御笔授封神童子,萧氏临风旧居。

——地灵出人杰,院好出举人。盼后来者潜心修学,高中黄榜,峰顶再聚。

……

青山看傻了。

他知道少爷有文采,少爷字好看,但这写的是什么?活脱脱一份“高价卖房公告”。

少爷可是举人,考中举人的甭管做不做官,都能在学政衙门领俸,百姓称一句“举人老爷”也是使得的。

哪有举人老爷往院墙上题字卖房的?

什么‘地灵出人杰,院好出举人’,少爷科考前压根不住在这儿!这小院满打满算住了一年,能沾染主人几分才气?而少爷题这两行字,还埋了一重“等你考上举人,来找我做朋友呀”的大忽悠,房价怕是能翻十倍。

谁家举人老爷会干这投机取巧的事?说出去不是叫人笑话嘛。

吴伯也不说,手抄在袖里光顾着乐,笑得满脸褶。

门前有上马石,少爷从不用,踩上镫环飞快点地一跃,手撑着马鞍一借力便上去了。年轻人一身好筋骨,迎着冬日灿烂却冷清的朝阳,往东边去了。

*

主子骑马,奴仆坐车。

青山实在没这脸,只好把马车门掀开一半,跟少爷一起吃吃寒风的苦,顺便在寒风里琢磨之后的光景。

近来,静海县要招揽能人志士的事闹得沸沸扬扬。

静海县大,辖下八个镇,却仅有六万多人口,穷得叮当响。因为静海县在天津的边角上,是从河连通到海,渔民和盐灶户占了六成,剩下四成里,又有一半是卫所的屯垦兵,属军户。

人家别省的屯垦,是军堡和卫所栽种庄稼自给自足、节省军费的,天津这盐碱地能种出什么来?是以从民到兵全穷得叮当响,户头税都收不齐,“下县”便是如此划的等。

唐振之唐县令以前是京官,官至礼部郎中,人家是自请外放来这下县历练的,上任一年来,很是展露了些干实事的魄力。

招聘告示里却写得很客气,一副礼贤下士的挚诚。

招匠户,招织女,招账房,招采办,招能说会写的文书,也招牙行的牙郎……其类之杂,印刷出来的一张张公报快把街头每一块布告栏贴满了。

给的工钱虽不高,可这是官家饭,干得好了能吃一辈子。再说招的多是下九流行当,能抬脚跨进官作坊,于自个儿、于家人、于儿孙都是好事,是以这阵子去县里撞运气的人不少。

——可少爷,是什么时候结识了唐大人的?

青山掐着日子算了半天,也没想明白唐大人为何要请少爷去作门客。

去年少爷进京赶考的时候,事忙,吃喝住宿都要打点。他和吴伯刚进京两眼抓瞎,净顾着忙琐事了,对少爷外头交际了什么人并不清楚。

只是依稀记得……

少爷那时,跟一个姓唐的姑娘走得挺近,那唐姑娘往他们落脚的地方递过两回帖子。青山远远地瞄过,少爷跟那唐姑娘站得可近了,两人一碰头就笑……

青山一拍大腿,疑惑的不解的全在这一刹那想通透了。

能是怎么回事,还能是怎么回事?

唐县令,这分明是相看女婿来了!把少爷唤上门,看上眼了就招他入赘,看不上眼便扫地出门——怪道少爷今儿换了一身新衣裳,连靴尖上的灰都擦干净了!

*

县衙高门大院,红匾金字,官家门前的石狮向来威武森严,张着血盆大口|活像要吃人。门楣高了,威逼之势直冲而下,是喝令百姓勿要因为琐事缠扰官衙的意思。

而当今,静海县衙的朱门大敞着,百姓往来如梭,行走交谈自如,不知怎么的都不怕这地方。

两条楹联漆在门柱上,青山有心看看写的是什么,顾忌门前全是衙役,抬头扫了一眼,又赶紧缩下了头,只看到长联底下那半折。

——修齐治平可造盛世。

——公正廉明才是青天。

听说负责招人的吏员少,排的队伍长,远道来应招的百姓通通可以在县衙后边的小巷落脚,那是衙役和吏员日常起居的地方,旁边挨着演武场,有许多空房供人留宿。

马车行到巷口进不去了,江凛拴好马,和青山一起背着刀、挎着弩,扛着所有家当往巷子深处行。

正在演武场操练的衙役瞧了个正着,一声雄浑壮喝。

“哪来的浑子?背这些刀枪棍棒要去哪?”

青山腿一哆嗦,被捏住后脖颈似的僵在当场。

江凛却坦坦荡荡回头,把这魁梧的衙役其面部特征收入眼底,才拱手道:“听闻唐大人在招揽能人志士,我来试一试。”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