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快穿之好运炮灰 昨日烟云

29.六十年代后妈文炮灰11

小说:

快穿之好运炮灰

作者:

昨日烟云

分类:

穿越架空

十二月的北方,寒风凛冽。

高考考场外,苏禾裹紧了棉大衣,站在翘首以待的人群中,目光始终注视着考场出口。

最后一场考试结束铃声响起,考生们如潮水般涌出。

昭宁走在人群中,脸色有些苍白,但眼睛却格外明亮。

“妈。”

她快步走过来,握住苏禾冰凉的手:“不是跟您说了,在家等着我就行,天这么冷,您站在这儿冻坏了吧?”

苏禾没有急着问考得如何,只把捂在怀里的热水袋塞进女儿手里:“没事,走,回家喝热汤。”

接下来的日子,昭宁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又像是悬着一颗心等待判决。

“妈,要是考不上怎么办?”夜深人静时,昭宁偶尔会这样问。

苏禾总是温柔地拍拍她的手:“考不上就继续复习,明年再考。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

话虽这么说,苏禾心里却是有数的。昭宁的基础扎实,复习得又充分,考上大学是十拿九稳的事。

寒冬过去,春天来临。一九七八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二月底积雪已开始消融,柳树抽芽。

这天下午,苏禾正在供销社盘账,忽然听见外面传来一阵喧哗。

“苏会计,苏会计在吗?”

门卫杨大爷的声音透着前所未有的激动,“快,快回家。你家来贵客了。”

苏禾心头一跳,赶忙放下手中的账本,跟主任请了假,骑上自行车就往家赶。

还没到巷口,就看见一群邻居围在她家门口,个个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色。

唐玲站在最前面,看见苏禾就大声喊道:“禾禾,快,京外的老师亲自来给咱昭宁送通知书来了,宁宁考上京外了。”

苏禾的心怦怦直跳,她停好自行车,拨开人群走进院子。

只见院子里站着两位气质儒雅的中年人,昭宁正站在他们面前,手里捧着一个大信封,眼圈红红的。

“这位就是宋昭宁同学的母亲,苏禾同志吧?”

其中一位戴眼镜的老师热情地迎上来,“我们是京外的,特地来给宋昭宁同学送录取通知书的。”

另一位老师补充道:“宋昭宁同学在这次高考中取得了极其优异的成绩。

除了语文作文象征性扣了两分,其他科目全部满分。这可是全国独一份的好成绩啊!”

围观的邻居们发出一片惊呼。

“全部满分?我的老天爷。”

“昭宁这孩子太厉害了!”

“苏会计,你培养了个文曲星啊。”

苏禾强压下心头的激动,礼貌地将两位老师请进屋里喝茶。

原来,昭宁的成绩太过突出,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京外的领导更是决定,由外语学院的副院长和招生办主任亲自送来录取通知书,以示重视。

当然他们也是怕其他学校,尤其是青大和京大这两所学校跟他们抢学生。

“宋昭宁同学报考的是我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

副院长笑着说:“我们看了她的外语试卷,不仅语法准确,阅读理解深刻。

作文更是写出了地道的英伦风格。这样的语言天赋,实在难得。”

昭宁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妈妈从小就让我听英语广播,还托人从外地带英文原版书给我看。”

这自然是苏禾从系统空间里拿出来的,只是找了个合理的借口。

送走京外的老师后,小院里顿时炸开了锅。

邻居们纷纷上前道贺,这个塞两个鸡蛋,那个送一斤红糖,比过年还要热闹。

唐玲更是高兴得直抹眼泪:“我就知道昭宁这孩子有出息,卫东要是知道了,该多高兴啊!”

昭宁考上京外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街道。

街道办还特意送来了“金榜题名”的锦旗,挂在苏禾家堂屋的正中央。

接下来的日子,苏禾开始为昭宁准备上学的行装。

被褥要新的,衣服要多做几身,生活用品要备齐。

虽然京大就在本市,但昭宁选择住校,她想要完全沉浸在大学生的氛围中。

一九七八年三月,京大开学了。

苏禾送昭宁到学校报到。

走在古朴典雅的校园里,看着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苏禾恍惚间想起了自己曾经的大学生活,那已经是几辈子以前的事了。

“妈,您放心,我会好好学习的。”

昭宁挽着苏禾的手臂,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外国语学院的学习氛围浓厚而开放。

服用了益智丹,过目不忘的昭宁如鱼得水,除了英语专业的课程外,她还选修了倭语、法语和德语等小语种。

“既然有语言天赋,就要好好利用。”

她对苏禾是这样解释的:“现在国家正在改革开放,需要大量外语人才。

多掌握一门外语,将来就能为国家多做一份贡献。”

苏禾很欣慰女儿有这样的觉悟。

她能做的,就是不时通过系统商城,给昭宁提供一些这个时代难得一见的外文原版书籍和录音资料,帮助她更好地学习。

昭宁的学习能力在外国语学院是出了名的。

大一时,她的各科成绩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

更难得的是,她不满足于课本知识,而是广泛阅读外文报刊和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

大一下学期,昭宁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了一个“华夏与世界”读书会。

每周五晚上,他们聚在教室里,热烈讨论国际形势、中外文化差异、改革开放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语言的学习者,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昭宁在读书会上这样说道。

这个读书会很快在校园里小有名气,连外语学院的教授们都时常来参加讨论。

大二上学期,昭宁在读书会讨论的基础上,撰写了一篇题为《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新时期外语人才的使命》的论文。

这篇论文观点新颖,论述深刻,被外语学院的院长看到后,亲自推荐给了《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

三个月后,论文发表了。

当昭宁收到编辑部寄来的样刊和稿费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第一时间跑到邮局给在单位上班的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