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煤城往事—东北流金岁月 倪红叶

1. 第一章

小说:

煤城往事—东北流金岁月

作者:

倪红叶

分类:

现代言情

这是个因煤而生,又因煤而兴中国东北的一个城市。1970年4月1日成立的县级市,1983年升级为地级市,归黑龙江省政府管辖,我们称谓它煤城吧!

这个称谓煤城的由来,是因为1956年狐狸盗洞盗出来煤,宝藏一经暴露,被当地居民发现,挖宝者不请自来。

最原始的挖掘开始了。

人们住在地窨子里,用手镐刨,人背,把煤从地下背到地面。煤卖出去后,变成了钱。

人们从四面八方而来,尤为闯关东的山东人、安徽人、江苏人最多。他们是通过口口相传,亲连亲,老乡连老乡,在这个能挖个坑出煤的地方生存了下来。

1958年对于我们国家来讲,那是怎样的火红年代!

人民公社、□□、大炼钢铁……

大炼钢铁需要主焦煤,电力需要煤,哪哪都需要煤。

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检测,煤城的煤是炼钢急需的主焦煤,于是国家在煤城的开发建设从1958年9月份开始了……

招兵买马近五千人,用铁锹、镐头开挖斜井三百余处,当年生产原煤近二十万吨,生产焦碳近五千吨。

这些闯关东的盲流,成为了煤城第一代,国家煤矿的工人。

宋厚成是第一代矿工的儿子,1963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本省一所矿业学院洗煤专业。他的发小、未婚妻于风珍是同届财会专业的毕业生。

这天是1988年6月25日,宋厚成、于风珍两家住在一个大院子里。两家是一个连脊的土坯草房,房子总长十四米,宽五米,中间隔开,两边各开房门。这个房屋的建造者是宋厚成的父亲,宋风桐,于风珍的父亲于淮南。他们是1957年从安徽省中部农村闯关东来到煤城的生死弟兄。他们从老家一同坐车来到煤城,投奔老乡,一同挖煤、背煤。一同进入国矿成为煤城第一代矿工。

宋厚成是宋家的长子,他有三个弟弟,四个妹妹,大弟宋厚忠在矿务局技工学校读书,其他几个弟弟、妹妹都在离家不远的矿务局中小学读书。

于风珍是于家的长女,她有两个弟弟、三个妹妹,大弟于玉林已经在市热力公司工作了。

宋厚成、于风珍生在一个院子里,长在一个院子里,一起上小学、中学、读高中,同一年考上同一所大学,又同一年毕业了。

那一天是1988年7月25日,早上宋厚成推着爸爸的金鹿牌自行车,走到风珍家的窗前,风珍看到了厚成,拿起挎包,推门出来,两人约好一起去市里人事局送档案,等待分配工作。

他俩出了院子,厚成看着风珍,只见风珍穿着白色的短袖上衣,浅蓝色的长裤,脚上穿了一双白色的运动鞋,梳着短短的学生头,两只黑黑的大眼睛,长长的睫毛像门帘一样。风珍一米六的个子,不胖不瘦,瓜子脸型,白白净净的皮肤,厚成越看越喜欢,看得风珍不好意思低下了头。笑着说:“俺哥,你不认识我了

厚成觉得有些失态,脸腾的一下涨红。连忙说:“不是,不是”。

风珍这时上下打量着厚成,厚成穿着淡青色的短袖上衣,米色长裤,穿双黑色的白底布鞋,厚成一米八的大个,不胖不瘦,很健壮。刚洗过的平头,黑黑浓浓的头发,浓黑的眉毛下,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这时厚成的眼神碰到了风珍的眼神,风珍羞却的低头微笑。

两个年轻人,心神领会,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们边走边说话,到了平坦的马路,厚成骑上了自行车,风珍跳上了自行车的后座。他们迎着初升的朝阳,怀揣着梦想,奔驶在路上。

他们家住在煤城的老区,1958年建矿最早叫胜利煤矿,后更名为新建煤矿,四井旁边的自建区,又叫“小安徽屯”。距离要去的市政府所在地大约有十公里。当时煤城交通落后,市公交汽车公司只有几台破旧的客车,没有什么班次,有时在站点等一个小时也看不到汽车的影子。所以市民出行大都是骑自行车,自行车是当时每个家庭必备的交通工具,也是每家的固定资产。

俩个人首先路过老区的商业街,这个时间商业街人来人往,推车的、挑担的商贩,前去商场上班的营业员,一个个精神抖擞,衣着得体,脸上洋溢着自信。

风珍说“俺哥”时间还早,我们不骑车了,慢慢走走。厚成应声答道“好”。厚成放慢了自行车,风珍从后座上跳下来,俩个人推着自行车边走,四目看着过往的人流。

风珍只有他们两个人的时候,称呼厚成为“俺哥”,这个从风珍会走路,梳着两个小辫,流着鼻涕一直叫到上大学的称呼,是因为刚上大学时,风珍喊厚成“俺哥”被同学起哄后,被迫只有两个人时风珍才能这样叫厚成。

每当风珍这样叫厚成,厚成总会深深的看着风珍,眼睛里有无限的爱意,风珍也是满眼的情话。

风珍指了指马路两边一幢幢新楼说:“这几年煤城的变化太大了,过去的老百货,老副食店,老五金商店,老农贸市场,统统翻盖成了楼房。”

商业区的土路修成了四车道的水泥路,人行路,下水道,跟省城的一样。

厚成说:“煤城变样了,环境好了,过往的人看着干净、漂亮、精神了!家乡变美了!”

两个人到了市政府所在地煤城的新区,人事局在市政府大楼里面,他们来到干部科,厚成、风珍把毕业证书、档案交给接待的张科长。

张科长是一位年近五十的男同志。

张科长让他们坐下,又给他们倒了开水,说:“你们喝点开水,我看看你们的材料。”说完戴上了老花镜,认真的看起了材料,张科长边看材料边询问一些事情。

张科长看完材料说:“今年我们市建立了一个大型洗煤厂。于厚成学洗煤专业,在大学时是优秀的学生干部,分配你去洗煤厂,对于你个人能力的发挥和工厂的需要,应该是一个双向选择,不知你什么想法?”厚成憨憨的笑到:“我服从分配。”然后看看风珍,对张科长说:“她是我未婚妻,我俩最好分配到一个工厂工作。”张科长沉思了一会说:“于风珍是会计专业,新厂需要财务人员,既然你们是这种关系,当然要优先考虑你们今后工作、生活方便。”风珍、厚成站起来向张科长行鞠躬礼,说:“太谢谢您了。”

张科长让他们坐下说:“我现在给你们开调令。”拿出公文纸,写完调令,郑重地盖上大红印章。

厚成、风珍拿到调令,告别张科长,满怀兴奋的离开办公室。

他们去报道的选煤厂,在煤城最东边,郊区,洗煤厂占地面积大,又要靠近水源,又要保证环保达标等等条件。

风珍厚成来到了洗煤厂大门。

工厂大门是铁艺门柱,端庄大气,横匾白底红字,是洗煤厂的全称。大门两边是红砖砌的围墙,左边有一个门卫室。

值班人员看到厚成风珍,询问他们来厂干什么?风珍回答说:“我们来报道。”并给他看了调令,工作人员让他们在登记薄上做了登记,然后指着办公大楼告诉到:人事科在二楼,门上有牌子。他们谢过值班人员,沿着厂区的大道去办公大楼,放眼望去,高高的煤仓,威严耸立,生产车间连成一片。厂区绿化、道路施工,工地上人来人往,一片繁忙。

办公大楼四层,装修华丽壮观。

大厅里摆放了很多盆盛开的“红运当头”鲜花,象征工厂红红火火,如日出东方。

他们来到了人事科,敲门入内,人事科只有一位姓关的男性科长,近四十多岁,中等身材,体态匀称,白白净净的脸,细长的眼睛充满了善意,他自我介绍后,风珍拿出了他们的调令,交给了关科长,关科长边看调令,边让他们坐下,看过调令后,给他们每个人倒了一杯开水,说:“欢迎你们来厂工作!”然后问了他们家住哪里,家庭情况,他们一一回答。关科长还时不时的在笔记本上记些什么。说着,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多小时。关科长说:“我这几天都在接待前来报道的大学生,今天是周四,我下午去向厂领导汇报,你们周一早八点到厂,厂领导主持开会,落实你们的具体工作等等。”

这时有来报道的学生,厚成说:“关科长,没有其他事情我们走了,不影响你工作。”关科长说:“好,周一见。”

厚成,风珍离开洗煤厂回到了市区,厚成看表,时间已经中午十二点多了。厚成说:“我们去吃饭吧。”风珍说:“吃什么呢?”厚成说:“我们去吃煤城商场那里的快餐怎么样?”风珍说:“我喜欢吃那里的快餐,菜都是现炒出来的,味道好。”

风珍给厚成打了一盒有鸡肉,肉段的盒饭,厚成看到风珍的盒饭都是素菜,厚成知道有肉菜的盒饭十二元一盒,全素菜的盒饭八元一盒。厚成夹了一大块鸡肉放到风珍的盒饭里。风珍笑着说厚成:“好好吃饭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