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蒙娜丽鹅

第 14 章

小说: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作者:

蒙娜丽鹅

分类:

穿越架空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巨幕已经好几日未曾出现过了。

但它带来的影响却是与日俱增,多数人心中都为此惶惶不安。

如今汉室犹在,各方势力虎视眈眈,压根没人敢在此时言取汉而代之。

葭萌。

刘备与庞统坐于桌前。

“曹操狼子野心,没曾料到还真能让他成事。”

曹操什么样的心思,天下众人几乎无人不知,但无人能说他是否能成,可如今,巨幕出,预言现,曹操称帝之事已是板上钉钉,叫他如何心安?

“主公暂且无需担忧,赤壁一战后,曹操损失惨重,断不会在此时行事。”庞统道,“听那女子所言,当是曹丕为帝,曹操未曾称帝亦未可知。”

刘备颔首道:“先生所言极是,然若有那时,吾等当如何是好?”

“如今巨幕出,天下人将言曹操乃窃国贼是也,主公可先聚拢人心,届时必有转机。”

此巨幕预言曹氏称帝,此乃噩耗,可这番言论也给了他们反应的时间,亦不算坏事。

再者巨幕言明还会出现,到时谈论曹操之子,然定也会谈及曹操,或可从中找寻蛛丝马迹再有的放矢不迟。

建业。

孙权亦早知曹操有此野心,可如今验证之后,心中却仍旧有着难言之味。

去岁他便修筑濡须坞,就是怕曹操南下,幸亏自己早做了安排。

孙权只叹周瑜已逝,否则还能与他商量商量对策。

邺城。

曹丕并司马懿几人再一次谈及那日之事,众人皆不知丞相到底何意。

铜雀台成,几日前,恰逢巨幕出,曹操于铜雀台大宴宾客。

众人因巨幕之事对其小心翼翼,不敢说错一字,不敢行错一步,可最后他丝毫未提巨幕,仿佛真就为展示铜雀台而设宴一般。

曹操当时让众人备文以登铜雀台,曹植一首《登台赋》让他大喜,众人更是对曹植趋之若鹜,这让曹丕一众心中更加焦灼。

“依尔等看,父亲何意?”

司马懿几人也难猜透丞相心思,但都觉这事情对曹丕而言不一定全是坏处。

“丞相既没发难,说明他并未因此事不悦,当仍在观你二人言行。”虽有此言,但司马懿却表情凝重,他沉默片刻方道,“只一点,听闻那日丞相曾独自让四公子前往,不知此行何意,对此吾甚难心安。”

这话正说到曹丕心坎上了。

按理来说,看到那巨幕,父亲当会大发雷霆亦或是喜而称颂才是,可如此这般着实叫人不懂。

在那时单独与子建谈话,何意?

曹丕瞥了一眼那毫无动静只剩其下两个白色符号的巨幕,叹息一声。

罢了,只等巨幕女子再来吧。

而另一边的曹植几人却是个个心花怒放,皆有苦尽甘来之感。

虽巨幕有那般预言,可如今曹操的态度就说明了一切。

曹操对曹植的印象是极好的,日后传业也必定是给予曹植。

而就如今巨幕透露的天机来看,之所以日后曹丕掌权,是因为与曹植相争,“相煎何太急。”由此可看出曹丕手段只怕算不得好。

若巨幕言明他计,日后曹丕便不敢轻举妄动,那未来便还是曹植的。

众人坐在堂前,下人来言:“诸位,公子说了,恐巨幕将来,先焚香沐浴,再与诸位共赏巨幕。”

堂下众人皆知这位公子脾性,即便不喜也不敢多言。

再者,此等行为无伤大雅,说不定成大事者就当如此方可得上天看重。

正在沐浴的曹植也心情颇佳。

前些日子,父亲找他问了甄氏之事,此乃无稽之谈,他如何会认。

大抵见他泰然自若,父亲便无他话,反在铜雀台因自己之作赞赏有加。

父亲看重,理想实现之日不远矣。

然而就在众人因为前些天的巨幕或忧或喜时,熟悉的乐声忽然响起,幕中女子再一次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即便是那些点了三个符号使巨幕消失的人也重新看到了巨幕。

乐声结束,女子依旧那番装扮,她坐在桌前冲着众人笑着挥了挥手,如同她走时那般。

【hello,大家好,这里是热爱古代文化的三月,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我又来啦!】

【咱们闲言少叙,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中国古代悲情文人之曹植》。】

【传闻,南朝文学家山水诗开创者谢灵运曾说天下的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①”这就是我们今日所熟知的成语才高八斗的出处。】

“来了来了……巨幕又来了!”

众人虽都见过,但再见巨幕之景,却仍旧为之震撼。

尤其是身在邺城的众人,此言曹子建,那少不得提到他们这些跟随丞相的人,许多人都想知道后世是如何评说自己。

当然也有那怀有异心者开始担惊受怕,甚至收拾东西准备跑路。

幕中女子偶尔语出惊人,因怕自己失态之举遭他人诟病,曹操并未寻人与自己同赏,只是早已吩咐其下文人将此巨幕中提到之事尽数记录下来,他自己亦提笔小记。

【才高八斗之言自然是夸张之语,《诗经》、《楚辞》、《庄子》、东汉乐府诗,这些都是许多人后世之人的作品难以超越的,单拿建安时期来说,我们常说的三曹、七子和蔡琰,个顶个的有才。】

【当然了,不可否认,曹植乃其中翘楚。】

三曹、七子和蔡琰!

真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女一开口便使众人惊诧。

“三曹,所言必是丞相与两位公子!”有人很肯定地说道。

“确实,三人都是有才之人,那七子呢?”

“不知啊,不过这蔡琰莫不是那蔡邕之女,那七子中定有蔡邕无疑!”

“胡言!此女说建安,蔡中郎早仙去了。”

众人都知蔡中郎文采出众,可他去得冤。

早在十多年前,蔡中郎不过是在王允坐上提了董卓一句便被下狱,不久便在狱中逝世。

这个世道就是如此,人如草芥、命如蝼蚁,稍有不慎便会惹来杀身之祸。

那些名门望族尚且如此,更别提他们这些小人物了。

关于七子的猜测,各有各话,却难有定论。

因着丞相的《求贤令》,如今邺城文人才子聚集,谁能知道后世最有名的七人会是谁?

就连曹操也在心中细数。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