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我靠历史直播破除洗脑包 绝胜南陌碾成尘

7. 元稹(6)

小说:

我靠历史直播破除洗脑包

作者:

绝胜南陌碾成尘

分类:

古典言情

【听up讲了这么久,相信大家对up的歪楼能力已经免疫了,那我们顺便讲一讲薛涛到底有没有真的得到九品校书郎这个官位吧。】

“怎么可能!”天幕下有人嗤笑,“叫她女校书只不过是对她才华的尊敬,要皇上给她官做?那不是牝鸡司晨吗?”

“还真的有这个可能……”有人这么认为。他想起了明末的忠贞侯秦良玉,却也对唐朝是否存在外朝女官持消极看法。

就连薛涛旧居前的文人也不是个个为薛涛有可能做官感到开心。固然很多人与薛涛之间存在友谊,但一个女子能做到他们这些男人都当不了的官……

他们并不想承认自己感到妒忌和颜面扫地。

薛涛怔愣一瞬,只是淡笑,也不把这些事放在眼里。

命里有时终须有。现在的她,还是暂且忍耐,从松州回了成都再想其他。

【关于薛涛的校书郎,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韦皋曾经上表薛涛为校书郎被驳回,一种是韦皋因为畏惧人言,最终没有对中央提出申请,是武元衡上表聘薛涛为校书郎。

明代何宇度《益部谈资》中曾提到薛涛之墓。

“墓在江干,碑题《唐女校书薛弘度墓》。”

祁和晖先生据此认为称薛涛为女校书乃实称,非虚美,即墓碑上的“女校书”是因为薛涛曾为校书郎。

祁和晖先生还认为,中唐“校书郎”已不只是朝廷设置,各大节镇府皆可设置。武元衡作为剑南道军区大总司令应该有自行聘用人才的权力,向中央上的表应该是告知而不是申请。

明状元杨慎《丹铅总录》卷二十一《女状元》中也说:“女侍中,魏元义妻也;女学士,孔贵嫔也;女校书,唐薛涛也;女进士,宋女郎林妙玉也;女状元,蜀黄崇嘏也。”他称“官衔”均有其依据,并非凭空捏造,可以用来佐证薛涛确实实封校书郎。

这里再略提一句南宋的进士林妙玉,当然人家真名可能是《宋会要辑稿》中记载的“林幼玉”。

她精通科举全部43种经义,12岁在全国每年只选2-3人的童子试中一举中第,封诰命。当时的名士喻良能称赞她“双鬟会作女博士”,放在现在妥妥的少年班好苗子。

一身才能如同天授,更有闯进科举的勇气,真是厉害。】

薛涛虽不认为现在的剑南节度使,那个专会搜罗蜀地物产美人的高崇文会为了名声将自己召回,却也觉得有了这可能的官身,她能在边塞再过的好一些。

尤其是未来的她会成为剑南节度使重要的辅佐官,受赏识到节度使宁可顶着压力,也要与她官位。

未来啊……

武公德才兼备,未来的蜀地必也不会像现在一般。

那时民间应该会从怨声载道变得清平和乐了吧?

而今再回想起孙氏女拒绝她的教授,李清照心中仍是一痛。

她过了一段流离的岁月以后,凭才华得了朝廷的诰命,日子也算能过得下去。可叹那不知在何处的林幼玉明白才华诰命傍身能过得更安稳,孙姑娘却先推开了名师教导的机会。

孙姑娘那句话,“才藻非女子事也”,更是往李清照心中扎了一根刺,血肉淋漓。

李清照很想收林幼玉为徒。

如果现在找不到她,那就努力多活几年。

“南宋”一词如同惊雷,炸在所有北宋皇帝耳畔。

皇帝们大惊失色,其中以赵匡胤为甚。他瞪着血红的眼睛盯住天幕。

“这南宋,一定要是因为宋南辽北才叫出的名字啊……”

可无论如何,燕云十六州只怕是回不来了。

【最后我们总结介绍一下薛涛。

薛涛,字洪度,唐代文学家,被誉为“唐代女流文人之首”。

薛涛籍贯不详,疑为长安。父薛勋为蜀地官,她随父入蜀,父亲去世后入乐籍,为剑南节度使麾下乐伎,先后受剑南节度使韦皋和武元衡赏识,参与剑南道政事。

薛涛才高,曾被上表请授校书郎,也曾制造一种新型纸,名为“薛涛笺”。晚年薛涛脱乐籍,隐居浣花溪畔,以制纸业谋生。

薛涛诗歌被陆时雍评价“气色清老”①,我们这里放一首她的诗歌《送友人》感受一下: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请别嫌up啰嗦,up只是想打破现在“谈薛涛必谈元稹,甚至只谈元稹”的风气,让大家认识一下薛洪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成都有文人捂住了自己的脑袋。

洪度才华如此,她成为校书郎,真的值得他妒忌吗?

若不是身为女郎,她也不用沦落乐籍才能供养母亲,她可以去考科举,或许还可以出将入相。

就像……

他悲哀地又想到了元稹。

都是少年穷困,才高八斗,只因是为性别,他们的人生就在岔路口分离。

越东的女子捏紧手帕。

“神仙讲完了吗?下一个就是刘姑娘了……”

【第四个部分:元稹纳刘采春为妾,这个部分是up整理的最痛苦的一部分。

网上搜刘采春,搜出来都是元稹。

知网上搜刘采春,论文没几篇,几乎篇篇标题里都有元稹。

up去看了那些论文,发现这些论文中对于未实锤的元刘绯闻,大部分采取不加思辨直接引用的模式。小部分论文直接援引唐朝记载元刘绯闻的孤例《云溪友议》,抛弃了孤立不证的原则。

没错,又是《云溪友议》。这本书的史料价值我们上一节刚刚讲过,相信大家也明白其中荒谬。】

范摅看着天幕又冒出大段文字,那赫然是他《云溪友议》中的部分。

“方拟驰使往蜀取涛,乃有排优周季南、季崇及妻刘采春,自淮甸而来。善弄陆参军,歌声彻云,篇韵虽不及涛,容华莫之比也。元公似忘薛涛,而赠采春诗曰:‘新妆巧样画双蛾,谩裹常州透额罗。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

……

采春一唱是曲,闺妇行人莫不涟泣,且以藁砧尚在,不可夺焉。元公求在浙河七年,因醉题东武亭。诗曰:‘役役闲人事,纷纷碎簿书。功夫两衙尽,留滞七年余。病痛梅天发,亲情海岸疏。因循未归得,不是恋鲈鱼。’卢侍御简求戏曰:‘丞相虽不恋鲈鱼,乃恋谁耶?’”

范摅放下酒杯,杯中酒荡起波澜。他对友人苦笑着:“我虽然只是道听途说,但尚且在文里写了因为刘采春有家室,元稹没办法娶她。怎么传到后人那里就成了元稹纳刘采春为妾了?”

友人倒酒,醉眼迷蒙。

“云溪子要大改他的《云溪友议》,去考证的不如加我一个?”

【以上是《云溪友议》的原文,主要讲了刘采春善歌有才,元稹因此忘记薛涛,并为了刘采春在浙地停留了七年。

原文中第一句就点名刘采春已经嫁人,元稹纳刘采春的谣言不攻自破。所谓写给元稹的《望夫歌》,可能也是刘采春写给丈夫周季南的,或是刘采春代盼望丈夫归家的吴越商妇而作。

但是范摅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打了补丁。

文中“藁砧”是丈夫的隐语,范摅说刘采春有丈夫元稹才放弃纳她。那元刘真的有私情吗?

我们来结合元稹当时官场处境解析一下状况。】

“是呐,刘姑娘是为了我们写的诗!”妇人对着天幕大喊,“当家的在外面一漂几个月,我们想他的时候只能看长江上的船来来去去。那个范摅哪里懂我们的辛苦?”

李岚姑收回抚琴的手,杏眸望向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那里有一点白白的影子,似云又似船。

“刘姑娘和丈夫都是乐人,常在一处。那些歌儿,是姑娘比照着我们的处境写的啊!士大夫们能写香草美人的佳话,怎么到了姑娘这里,帮我们说一点点话都要被扭曲成这样?”

自从天幕提到了她,刘采春就匆匆停了排练。此刻的她正与丈夫周季南、女儿周德华有些紧张地看天幕。

她自然知道自己和元公光明磊落,可身边人怎么想不是她能左右的。

丈夫脸上还带着一丝参军戏练久了留下的戏谑表情,女儿的小脸上倒是严肃到有些生气。

天幕都说了是辟谣,一切最终都会是好的吧?

【我们从“忘薛涛”、“写情歌”和“元稹在浙地七年是为了刘采春”三个点来驳斥。

第一,忘薛涛。元薛谣言我们刚刚讲过,这点错误不再赘述。

第二,写情歌。元稹给刘采春写的《赠刘采春》,就是《云溪友议》选段里的第一首诗,不见于元稹自编的诗歌总集《元氏长庆集》,疑为伪作。

其实《寄赠薛涛》也不见于《元氏长庆集》,《寄旧诗与元微之》不见于薛涛本人的《锦江集》,同样可能是伪作。

就算把这首诗算作元稹的,诗中也没有什么超越官员对歌伎欣赏的感情。】

不是说要结合官场辟谣吗?官场在何处?

此时着急的不止唐朝诸位皇帝,还有元稹任浙东观察使、越州刺史时的李逢吉。

他陷害元稹谋刺裴度,把二人排挤出京后终于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宰相宝座。之后他不断阻断着元稹的消息到达中央,以免皇帝想起来还有这个人。

这天幕究竟会怎么说他……

天幕出现后,他就知道了元稹一定会被圣人看到,所有的区别无非是他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中央。

但元稹回朝是一回事,他自己的前途又是另一回事。

他想过辞官避祸,可……

那是万人之上的宰相之位啊……

【第三,元稹为了刘采春留浙七年。

我们首先看选文中第二首诗,这首诗表达了元稹在浙虽然病痛缠身、远离亲人,但他还是得待在这里。全诗和刘采春并无关系,只是与前文刘采春的事接在一起,起到了误解的效果。

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误解向剪辑,范摅还挺先进。

那元稹又有什么理由,必须要这么痛苦地在浙东留这么多年呢?

因为黑暗的政治。

元稹被李逢吉诬陷谋杀裴度以后被罢相,先外贬为同州刺史。他在同州为百姓减去不合理负担,“均田贫富”,从而得罪豪富,移任浙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