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之蝴蝶效应》
科克沃斯的深秋,寒意已能穿透窗玻璃。
佩妮·伊万斯的房间里,台灯光晕稳定地笼罩着工作台,那本来自艾琳·普林斯的厚重笔记摊开在中央。
笔记的羊皮纸页上,一种名为“窃语花”的魔法植物被用花体字详细描述着。
旁边是艾琳·普林斯清秀的批注,比正文更吸引佩妮的目光。
“现象奇特,花瓣的物理结构经检验并无特殊共振腔,其‘窃听’特性恐非基于声波放大。
多次实验推测,其或许能感应环境中弥漫的‘意图’或‘情感’的魔法波动,并将其转化为一种极微弱的精神暗示,使佩戴者潜意识里‘听’到本被忽略的低语。关键在于对魔法波动的感知与转化,而非声音本身。”
佩妮反复阅读着这段文字。“感应波动……转化为可被感知的信号……”她喃喃自语。
艾琳的思考完全建立在魔法体系内,但其中蕴含的“信息转换”逻辑,却像一把钥匙,瞬间撬动了佩妮大脑中科学知识的壁垒。
“感应波动”—— 在她所知的世界里,声音本身就是一种机械波(声波),可以通过固体(如墙壁、玻璃)传播,引起振动。
“转化为可被感知的信号”—— 有一种材料叫压电陶瓷,能在受到机械压力(如振动)时产生微弱的电压变化(电信号)。
这个电信号极其微小,但……如果有一种器件,能将微弱的电信号放大……
她的目光猛地投向工作台一角:几个从旧电话听筒里拆下的高阻耳机单元,一小块她之前好奇买来研究的压电陶瓷片,还有她最近才设法搞到的、最关键的部件——几个锗晶体管。晶体管的放大性能远胜于电子管。
一个清晰的构想瞬间成型:她不需要复制“窃语花”玄妙的魔法效果。
她可以基于相同的“信息捕获与转换”逻辑,用纯物理的方式,实现类似的功能——放大微弱的、通过固体传播的声音。
“项目-共振采集器”(Project Resonance Collector)。她给这个新构想起了个更技术化的名字。
目标是制造一个被动式振动放大装置:利用压电片作为传感器,贴合在固体表面(如墙壁),捕获其因声音而产生的微小振动,将其转换为微弱的电信号,再用晶体管电路进行多级放大,最终通过耳机使人听到被放大的声音。
难点清晰而纯粹:1. 如何高效耦合振动?2. 如何设计低噪声、高增益的放大电路?3. 如何解决电源问题。
佩妮立刻投入工作,完全沉浸在技术挑战中。
她用柔软有弹性的硅胶将压电片封装在一个金属底座上,以更好地传递振动。
接着,她在笔记本上飞速演算晶体管的工作点,特别注重设计一个低噪声的偏置电路,以尽可能减少放大器自身带来的嘶嘶声。
用电阻和电容搭建起两级放大电路。焊接工作精细而枯燥,空气中弥漫着松香和焊锡的气味。
夜深人静时,装置终于完成。一个自制的金属小盒,里面是紧凑的电路板、电池仓(使用两节昂贵的9V积层电池)和耳机插孔。
测试时刻。佩妮将拾音头轻轻按在自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