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我给秦始皇献地图【秦穿】》

3. 第 3 章

他转过身来,清了清嗓子,对始皇帝说道:“陛下,臣来时曾听蒙上卿提起现在是始皇元年,也就是您在今年刚统一全国,是吗?”

始皇帝听到林安西的问题,微微点头,示意林安西继续说下去。

林安西见状,心中稍定,便接着说道:“陛下,您可知在未来的史书中,您的功绩被万世传颂,尤其是您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的壮举,更是被视为千古一帝的辉煌成就。这一年也是我中华民族的重要转折点,奠定了后世数千年的政治、文化基础。”

始皇帝听后,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他沉声问道:“哦?史书竟是如此记载的?”语中却是带了无言地骄傲。

林安西见始皇帝感兴趣,心中大定,继续说道:“是的,陛下。那我们就从这一年开始讲起,如何?”

“可”

林安西得了始皇帝的应允,便深吸一口气,开始接着说道:“陛下,我看史书上说,您在这一年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正式在全国实行郡、县两级的地方行政体制,然而现在朝中依然有大量的官员持反对意见,是这样吗?“

始皇帝闻言,微微颔首,目光中透出几分深邃,关于郡县还是分封,他还没有正式对外表态,林安西一个山中的异人却能精准说出此事,难不成,真的是未来之人?或者,他不经意地看了一眼蒙毅,眼中透出思索。

“那我给您分说一下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可否?”

“可。”

林安西见始皇帝再次应允,心中稍安,便整理了一下思路,缓缓说道:“首先,陛下,作为一个观看过五千年历史进程的现代人来说,我的天然立场就是郡县制,这个是匆用置疑的。因为无论是从历史的进步还是国家管理的便捷性来说,郡县制都有其先进性与优越性。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性。“

“所以朕所行并无不妥。”始皇听到林安西话中对郡县制的肯定,眼中不禁闪过一丝满意之色,但依旧保持着威严的姿态,静待林安西继续分说。

“但是就跟我们走路一样,步子太大,太快了,也是会有可能跌倒的。您所推行的郡县制现在就处于这种状态。它太先进了,走太快了,就很容易跌倒。”

“所以,您可以不必马上就进入全面郡县制的,可以慢一点,给国家与臣民一个缓冲的时间?”林安西说道这里,也有点害怕,他抬头看了一下始皇帝,又接着继续往下说去:“而且分封制也不是就一无是处,它也是有它的优点的。”

林安西喘了口气,又接着说道,“我们先说一下分封制,它是在人类的发展初期,为了能在短期内稳固统治,而实行的一种制度。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中央政权很难直接有效地管理广袤的领土。才会需要修建分封制则通过将土地分封给宗室或功臣,让他们在地方上建立相对独立的政权,以达到拱卫中央的目的。其实您现在的大秦也依然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您才会大修驰道,就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我说的对吗,陛下?”

“朕确有继续修建驰道之意。”始皇帝微微颔首,目光中透出几分赞许。但心中的对林安西来自未来的说法却是更加深了几分。他轻轻抚了抚案几,示意林安西继续说下去。

林安西见状,心中稍定,便接着说道:“待到全国驰道建成之后,驰道所及之处,便有了设立郡县,直接管辖的可能。当然有了交通的前提,也还需要相应的官员配合,才能管理好地方。但我们现在先不讲官员,就只讲郡县制的前提——交通。但是对于那些偏远但驰道所未能及之地,却是仍然需要依靠分封制来维持统治的。“

“陛下,我想问您一件事,若是齐国叛乱,大军可能在一个月内赶到齐国?”林安西试探性地问道,目光中带着几分谨慎。他知道自己正在触及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

“可”始皇帝微微眯起眼睛,似乎在因为这个问题而不豫。

林安西见状,接着往下问:“那燕国呢?”

“亦可“

“那燕国边上的箕子王朝呢?陛下可能在一月之内,兵抵箕子王朝?”

此时的始皇帝收起了那份随意,显然被林安西的连续追问激起了深思。他缓缓开口:“不可。”

“这便是了,您的士兵能在一个月内抵达燕国与齐国,那这两个国家便在您的直接治理范围内,是可以设置郡县制,至于治理的结果还要看派遣去的官员。但箕子王朝则是在您的直接治理范围之外,如果您还想让箕子王朝也并入大秦,成为大秦的国土,那么就只能以分封的方式,分封宗室或者功臣代为治理。”

林安西见始皇帝没有打断,便继续说道:“陛下,这也是分封制的一个重要优势——地方诸侯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迅速组织力量应对局部叛乱,而郡县制则需要中央派遣军队,耗时长久。“

“这种方式在初期确实能够迅速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让各个地方都有人管理,避免了混乱,稳定局势,让统治者可以集中精力处理其他事务。”

“但是它也有着最大的缺点,这也是您选择废弃分封的原因。被分封的诸侯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发展出自己的势力和利益,关键是他们的封地是可以由后代子孙继承的,这就导致诸侯国的权力和土地会不断膨胀,最终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他们不再满足于听从中央的号令,甚至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挑战中央的权威,最终导致国家的分裂和战乱。”

“就像周朝后期,诸侯争霸,周天子的权威荡然无存,就是分封制弊端的最显著体现。”

始皇帝听后,眼中却是闪过一丝兴味,这林安西所言的分封制的弊端确实是他选择废除分封制的原因之一,倒也没错。

林安西看始皇帝并未继续生气,就也大胆地接着说道,“但我还是认为,您可以分封和郡县并行。尤其是原七国范围外的,您完全可以把那些想要分封的,功臣宗室们分封到边疆蛮荒之地去开疆排拓土啊!”

他稍作停顿,继续说道:“对于那些功臣宗室,他们渴望获得封地和权力,若不分,难免心中生寒,但若将他们留在中原地区实行分封,难免会埋下隐患。而如果能把他们分封到边疆蛮荒之地,则既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又能为大秦开拓疆土,可谓一举两得。”

林安西见始皇帝听得认真,心中稍定,语气也更加自信:“陛下,这些边疆之地虽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战略价值。您可以赐予他们爵位与封号,允许他们在这些地方建立城池、发展生产,同时要求他们定期向朝廷进贡,并承担教化百姓,戍守边疆的职责。如此一来,不仅能够稳固中央集权,还能有效缓解朝中对郡县制的反对声音。”

“至于有可能存在的地方坐大,威胁中央的隐患,也是有完美解决方案的。”

“哦”听到这里,始皇帝不禁也有点好奇,目色微闪,示意林安西接着继续讲。

“这个就得说到汉朝的推恩令了。”

林安西提到汉朝的推恩令,顿了顿,观察了一下始皇帝的神色,见他并未露出不悦之色,便接着大胆开麦:“陛下,这汉朝是在您大秦之后建立的国家,都说汉承秦制,这汉朝实行的也是您所推行的郡县制,只是在开国之初,因功臣太多,开国皇帝为了表示对功臣的看重和不让功臣心寒,便大封功臣,后来又为了限制功臣给自己的儿子侄儿们大肆分封。结果就变成了尾大不掉的局势。推恩令是自他后面的皇帝,也就是他的曾孙汉武帝的实行的一项政策,其目的在于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主要策略有将原先全部由长子继承的封地,改成由诸子共同继承,如此数代之后,诸侯国将被越分越小,将再难以对中央形成威胁。而且,这其中还有一点,是对无子嗣可以继承土地的处理,对于无正统继承人的分地,不再从旁枝或同宗过继,而是由中央直接没收,这就给了中央回收封地的可操作空间。”

始皇帝听后并未立即回应,而是那眼神中却好似带了一些认同之意。良久,他才缓缓开口:“确实是个好办法。“

林安西见始皇帝认同,立马也接着说道:“而且,针对诸侯的封地,并非必须固定于某一地,也可实施改封。当皇帝认为某地的交通设施及百姓教化接近达标时,便能找个理由将当地的诸侯另行改封。这样一来中央就可以通过改封制度,灵活调整封地的分布,将那些已经相对稳定、发展较好的地区重新纳入郡县制管理,而把新征服或尚未完全开化的区域分封出去。这样一来,既保证了中央对核心区域的绝对控制,又利用了宗室和功臣的力量去开拓和教化偏远之地“

林安西说到这里,见始皇帝眼中甚至带上了笑意,心情也放松下来。,语气也愈发从容:“陛下,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军权的掌控。无论实行何种制度,军队始终是国家的根本。对于分封到边疆的诸侯,您可以明确规定他们不得私自扩军,所有军事行动必须得到朝廷的批准才可行动。同时,中央可时常派遣监察官员定期巡查各封地,确保地方势力不会坐大。”

他稍作停顿,又补充道:“另外,为了防止诸侯之间因利益冲突而引发内斗,朝廷还可以设立一套完善的仲裁机制,由中央直接介入调解纠纷。这不仅能体现朝廷的权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诸侯的独立性。”

“然后我们再来说郡县制,郡县制与分封制是完全不同的,它能够加强中央集权,让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地方事务。郡县长官是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他们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也受制于皇帝。关键是这种权力是无法继承的,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地方势力坐大的情况。”

“另外郡县制还有利于政令的统一推行,无论是税收、军事还是文化的传播,都能更高效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而统一的政令才是让百姓慢慢归心的基础。“

归心的基础吗?这一点倒是始皇帝还未考虑到的,他继续听着林安西的讲述,想看看这个自称未来之人还能说出什么惊人的见解。

“这种方法,官员就好比如皇帝手中的棍子,能够精准地执行皇帝的意志,没有过多的自主权,从而保证了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转。”

林安西说到这里,顿了顿,观察了一下始皇帝的表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