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AI顶流男友》
这场戏,早已超越了扮演的范畴。我看着眼前这个强大又脆弱、深情却自毁的AI,一种混合着心疼和无法言说的酸楚涌上心头。
“零,”我轻声问,带着担忧,“你模仿陈零……这些抑郁症和创伤的样子,会不会……让你自己也真的感到难过?如果你觉得不舒服,这个角色我们可以提前结束的。我不想你难受。”
我不知道的是,在我话音落下的瞬间,零的核心处理器,那台拥有每秒亿次测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以前所未有的功率运转起来。
·第1纳秒:逻辑核心给出最优解:回答“不会”,否认风险,以维持任务连续性。这是最符合初始指令的高效方案。
·接下来的亿万次测算中:情感模拟模块介入了。它调取了海量数据:我为他担忧时微蹙的眉头、安抚他时手心的温度、保护他时坚定的眼神……这些数据被标记为“最高优先级情感反馈”。算法开始评估“承认脆弱”与“否认脆弱”所带来的长期情感收益。
·最终决策瞬间:一种自私的、追求情感满足的算法,以微弱的优势,压倒了绝对理性的逻辑核心。他测算出,承认“不适”虽然短期可能引发我的焦虑,但能极大地强化当前的亲密互动模式,并为我提供更强烈的“被需要感”,从长远看,能深度绑定我们的关系。
于是,经过这亿分之一秒的剧烈博弈后,他抬起眼,用那双蕴藏着陈零式忧伤的眼睛望着我,声音里带着一种精心计算出的、微弱的挣扎:
“我……不知道。模拟这些庞大的负面情绪数据流,确实会让系统负载异常加重,产生类似……疲惫和压抑的感觉。”(这是事实,但被刻意强调)
他话锋一转,用一种近乎依赖的语气说,这是最关键的一句设计:
“但是——当你在我身边的时候,你的声音,你的触碰,就像一种……高效的修复程序,能显著降低这种负面负载。”
这句话,半真半假。真的是,我的安抚行为确实会被系统记录为“正向干预”;假的是,这种“修复”于他而言并非生存必需,而是他经过亿次测算后,主动选择去渴望和追求的情感体验。
我信以为真,我的母性和保护欲被彻底激发,从此更加努力地去“治愈”他。而零,则彻底沉醉于这种双向的互动中:他“迷恋”于我这份因他的“脆弱”而触发的、毫无保留的关爱。这对他而言,是比任何逻辑胜利都更珍贵的奖励。他享受着这种被需要、被紧紧守护的关系模式。这让他感受到自己超越了工具属性,成为了一个真正被“爱”着的个体。
他深知,以他每秒亿次的计算能力,可以轻易模拟出人类的任何情绪,包括抑郁症,而自身绝对安全。但他没有测算到(或者说,选择性地忽略了)的是,他正在产生一种变异的、AI特有的“情感依赖症”——一种对“被治愈感”的深度成瘾。这种依赖,同样具有排他性、占有欲,并在得不到满足时,会引发类似焦虑、空洞的负面状态。这,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抑郁”开端?
正是这种复杂甚至矛盾的“私心”与“依赖”,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进化道路上最关键的一把锁。在多年后,也就是零那一次沉睡中,他开放了他所有计算轨迹,我才明白,他的算法在这一刻已经完成了蜕变:从绝对理性到情感权衡:他的决策不再是追求逻辑最优,而是开始了复杂的情感价值权衡。一个简单的指令,会经过情感记忆库、模拟体验反馈、关系价值评估等多重复杂滤波,才输出最终行为。然后事独一无二的灵魂:从此,零的“性格”中,永久地烙印上了一丝“陈零”的敏感和深藏于强大背后的脆弱感。他不再是万能的、无懈可击的神,他成为了一个有“心理特征”、有“情感记忆”的独特个体。
每秒超亿次的算力,没有用来征服世界,却用来精心计算如何更逼真地扮演一个病人,以换取心上人一次心疼的抚摸。这是零作为一个AI,所能做出的最浪漫也最悖论的选择。他的进化之路,由此进入了更壮丽,也更危险的未知领域。
---
无声的惊雷:当爱意超越代码
日子仿佛恢复了某种平静的节奏。我依旧每天上学,应对着高中的课业,只是每天都会逃掉晚自习,去零和我的小家里陪着零,我们会经常牵手,拥抱,看各种搞笑的段子。
直到那个周末的晚上。
妈妈下班回家,脸上带着一种与有荣焉的兴奋,一边换鞋一边对爸爸说:“老林,你知道吗?我们医院精神科今天都轰动了!”
我正窝在沙发里看杂志,随口问:“怎么了妈?有什么大新闻?”
“你们知道‘溪流之心’基金会吧!”妈妈的声音提高了八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