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强惨权臣捡了只狐狸杀手回家》
别枝一把掀翻那道黑影,对上那人惊恐的眼睛。
莲心。
怎么会是她?
卫封已经把她扣住,莲心垂眸,喃喃道:“我还是没做成……我还是没做成……”
徐明疏随手拿起放在梁惜瑶手中的符文端详着。
黄色的符纸上,“门”字形下画着不算美观的双龙戏珠纹样。
像是打开了开关,刚刚被制住一动不动的人忽然歇斯底里地叫起来:“不要动它!不要动它……”
可没过两秒她又像想到了什么似的,笑得痴傻又温柔:“关关会长命百岁的。”
“莲心,你家小姐曾救你性命,你究竟为何要恩将仇报?”
“恩将仇报?当她害死我心上人时,便早已不是我的恩人了。”
“关关,我会在这里等着你来娶我,好不好?”
莲心红着脸,在梁府门前的玉兰树下,将自己绣了好几个通宵的荷包地送出去,眉眼弯弯,正是情窦初开的少女模样。
那个名叫关关的家仆额角红肿着,眼神里的呆愣尽数化作喜悦,但又很快变成落寞。
他家主子生性暴躁,动辄得咎。他不过是为他研墨时不当心弄脏了自己的衣衫,还没等自己反应过来,冰冷的砚台已经砸向他的额头,又被以“手脚毛躁”为由痛打了一顿,好几日都不能动弹。
关关小心翼翼地把荷包收好,犹犹豫豫地说:“莲心,我虽也喜欢你,却身为奴婢,早已无自由身。我们逃吧,好不好?逃到一个没有人识得我们的地方,做一些小生意,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而这一切都被路过的梁惜瑶看在眼里,她有心成全这一双眷侣。
“莲心,你跟着我多长时日了?”
“小姐,已有七年了。”莲心放轻手脚,为小姐仔细梳妆。
梁惜瑶心下感慨。
七年前的上元佳节,莲心手无寸铁,骨瘦嶙峋,要被那醉酒的大汉大汉剥光了衣物,却毫无反抗之力。恰巧被出门游玩的梁惜瑶看见,忙派人把那壮汉赶走。
莲心不愿受人欺侮,欲撞柱自尽,被梁惜瑶拦下,捡回一条性命。
自此莲心跟了梁惜瑶七年,想来也是缘分所在。
“我怕是无缘走出这大院了,你替我出去看看,替我尝尝那爱情滋味,也好。”她埋头从柜子里面找出一张纸,“这是你当年的卖身契,如今我把它还给你,你便是自由身了。”
“小姐……”
梁惜瑶郑重地看着跪在她脚下的莲心,搀扶着她站起来。
“如今我不是你的小姐,你也不再是谁家的奴婢,不必跪我。我已遣人给你那情郎送了金疮药,你只管去便是,从此山高水远,你自珍重。”
梁惜瑶自幼学道,性情单纯良善,犹如白纸,不懂那些弯弯绕绕,自然也不会明白,她送去的金疮药,怎么会成为夺命的刀。
那京城纨绔看见梁家千金送来的金疮药,误以为自己的家仆与梁家千金私相授受,怕被挡了仕途,连夜找人把关关拖出去杖毙了事,自己却跑去明月楼一醉方休。
可怜关关还做着能与莲心一同安稳度日的美梦,待到醒来时已成后院用湿润的泥土草草掩埋着的无名之人。
大理寺狱中,炭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
牢房里逼仄而潮湿,唯有远处透着一丝几乎不可见的微光。
“所以你恨由心生,竟在梁姑娘的清心丸里放了硝石将她毒死?荒唐至极!”别枝怒道,“梁小姐何辜?从头至尾,她真心祝你得偿所愿、愿你平安。从头至尾,棒打鸳鸯的不都是那京城纨绔吗?”
她习惯了不近人情,逼着自己把不该有的妇人之仁藏在心底,做一个没有感情的人。
但这一刻,别枝是真心为梁惜瑶感到不值。
明明是这样好的一个姑娘,却善无善报。
莲心却又如陷入疯魔一般痴笑。
“我日日上山祈愿关关来世平安长寿。一日偶得神明托梦,说小姐掌心有一颗红痣,只要杀了她,把符文放在那处,便能保佑关关长命百岁。仪式已成了,如今,我为小姐偿命,亦无憾了。”
别枝怒极反笑:“来世?你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一个不知真假的承诺,亲手下毒害死了一个真心实意对你好的人!梁姑娘当年真是瞎了眼,救了你这么个狼心狗肺蛇蝎心肠的东西!”
莲心跪坐着说:“是我对不起小姐。如今,我也能与关关团聚了。”
徐明疏站在一旁,眼睑微敛。
他在想,到底是怎样的世道,才会让人宁愿摈弃自己的道德,舍弃无数个明日,去求一个来生。
别枝看着莲心的眼睛,没来由地生起一股悲悯。她终于知道说什么才能让她痛心,所以化言语为利刃,狠狠插进她的心脏。
“你这样的人,死了也是要入地狱的。你的关关要是知道你为了他杀人,想必也没有颜面活在这世上了。”
“不!不会的!道主说了,一定会平安!”
“道主?”
“他是下凡的神仙,可以改天道命运的!我虽没有见过他,但日日焚香烛供奉,他一定会保佑关关的!”
难怪她见到莲心时,会闻到她衣服上有香烛的味道。她当时未起疑心,只当她是为小姐烧纸染上的烟味,却不曾想是因为供奉神灵。
徐明疏向来不信神佛之教。
当今圣上推尚佛教,求长生道,兴修寺庙,劳民伤财,已积怨久。他与老师、同窗曾不止一次上书,却都是石沉大海。
时值推行新政非常之日,他亦不敢再触圣上逆鳞,便只得暂将此事搁置了。
但抵触神佛之教的种子已在心中埋下,闻言他只觉心惊。
浮云终于将微光遮尽了,牢房内空余苦寒。
“莲心,你错了。”别枝道。
“爱与信仰都不会置你于不义之地。”
**
卯时三刻,太极殿。
谢迎端坐金銮御座之上,身着金丝绣龙的衮服,凤目微挑。
年仅二十余岁的帝王眉宇间已褪去稚气,多了几分城府,让人捉摸不透。
黄门侍郎一声长喝:“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高国公左跨一步,高声道:“臣有本启奏!洛河一带连年战事,民不聊生,臣以为,当务之急是与突厥议和,以修养民生。”
帝王未置可否,转头问道:“老师以为何如?”
“臣以为,议和恐非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