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三叔是刘邦》

第一百零七章 刘邦的特殊本领

(补9月13日的欠章,今晚两更)

这个时代,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尤其是晚上,要认出一名逃犯,其实很不容易。因为,不要说没有影响,就连画像,在这个时代也是非常罕见的,纸张都还没有发明呢。

刘信不免多问了一句:“三叔,您确认?”

刘邦一瞪刘信,低声骂道:“放你的屁!你三叔是谁?会认错人么?”

刘信脑中灵光一闪,突然又想起了关于刘邦的一些传说,顿时便不再多问了。

诚然,在这个时代,由于连画像都没有,要抓捕逃犯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举全国之力,暂时也没有能够抓住那些刺杀他的刺客的原因之一。

就眼前的这名逃犯而言,可以说,如果不是刘邦,能够认出这名逃犯的人,是非常少的。

为什么只有刘邦能够认出这名逃犯呢?很简单,刘信想起来了:刘邦有个常人少见的特殊本事,那就是记忆力非凡。

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刘邦非常善于记住一个人。有的人与刘邦不过是有半面之缘,就是刘邦只不过见过他半边面孔,十几年以后遇到,刘邦还能认出他来,叫出他的名字!

这,也是刘邦后来能够得到许多人忠心拥护的重要原因!

试想,那些许多年后还能被他叫出名字的人,谁会不感到刘邦这人重情重义,对自己很尊重!

今晚,刘信就亲眼见证了刘邦的这个特殊本事,再次感到,自己的这位“三叔”,尽管看起来有那么多不靠谱的地方,但确实有其过人之处。

作为沛县已经混得有头有脸的混子,既好酒又好色、出手大方喜欢交游的刘邦,自然是最容易见到三教九流、四面八方的人物。这个逃犯,在暴露之前,也曾经流窜至沛县,在王婆开办的酒楼里,与刘邦有过擦肩而过的半面之缘。

然后,刘邦就已经牢牢记住了他!

这也是急于立功、转正成为正式亭长的刘邦,敢于接下沛令这份近乎刁难的追逃任务的底气。

明明是杀人越货的逃犯,在薛邑,却居然还能够如此前呼后拥、招摇过市,可谓是肆无忌惮。这既说明,招览了大量鸡鸣狗盗之徒的孟尝君死后,给自己的封地薛邑带来的混乱秩序,也说明了此时的大秦皇朝,尽管已经统一天下,而且为了追捕刺客采取了极其严苛的高压手段,但,在薛邑这样的地方,官府的治理仍然有无能为力的地方。

刘信的感受,就是秦朝虽然统一六国,但在原来属于六国的地盘的基层的统治,仍然没有稳固。

这,应该也是不久之后,陈胜、吴广一声“造反”,就能迅速引发各地纷纷响应的又一原因吧?

许多论者把秦朝的迅速灭亡,归咎于秦朝的统治者“仁义不施”,过于残暴。实际上,以刘信此时的感受而言,秦始皇嬴政明明是在大力推行仁政,比如说允许天下百姓开垦田地,逢年过节给老人发放粮食物资,乃至此前还大量重用儒教徒、容许儒生参政议政,在全国都鼓励读《书》等儒家经典,等等。

看起来,秦朝的迅速灭亡,并非仅仅只是因为“仁义不施”。

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突然统一天下、统治了更加广袤的土地,所以,不得不急切扩充官吏,导致基层的官吏良莠不齐。例如,刘邦这种既好酒又好色、个人生活很不检点、而且与逃犯张良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居然也偏偏被任命为负责治安的泗水亭长。

基层官吏的良莠不齐,势必导致吏治的败坏,基层统治的混乱和不稳固。所以,在沛县,沛令固然可以一手遮天,动不动就假借朝廷号令杀得人头滚滚,在薛邑,更是江湖豪侠们肆意往来之地,逃犯完全可以无视官府的存在,而在大街上横冲直撞。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治理如此混乱,大秦帝国就是再强大,也势必是摇摇欲坠,陈胜揭竿而起就能点燃遍地造反的怒火。

在来薛邑的路上,刘邦已经介绍过这名逃犯的一些基本情况。这个逃犯,是得罪了沛令的一个朋友,抢了沛令朋友的东西,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